硫磺挑夫
行进在火山毒雾中

凌晨4点钟,爪哇岛的群山还在沉睡,在黎明前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一阵有节奏的奇怪声音,吱嘎吱嘎地好像什么东西要折断了。声音越来越近,我悄悄把身边的伙伴捅醒,然后一起从帐篷里探出头去张望。只见山路上打着火把走过来一小队人——是六七名硫磺挑夫。他们已经走了十几里的山路来到这里,打算在黎明前赶到卡哇-伊真火山口(Kawa Ijen)去采集今天第一趟硫磺的。
卡哇-伊真火山也是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它位于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东端。像自然界的所有事物一样,火山们也各自有着不同的外形和秉性。它们中很多有着优美的对称锥形曲线,但也有些外形并不出众。曾经的大爆发使它们面目全非,甚至本来的山形都被履为平地。有时候,地下的熔岩在已经死寂的旧火山上又找到了新的突破口,于是新的火山又在古老的火山遗址上生成了。卡哇-伊真火山就是这样一座年轻的火山。在太平洋火山链生成的初期,当时的古勒金火山隆起高达海拔3000多米。在5万年前它进入了喷发活跃期,一次超级大爆发将其变成了一个直径约15公里的巨大盆地,并把其北部约80平方公里的地区覆盖上了厚达150米的火山灰。大爆发后继之而来的多次强度不等的次级喷发造成了一系列大小火山锥的出现。其中卡哇-伊真火山是最年轻的一个,出现于大约25900年前。它位于古老的勒金破火山口的南缘上,海拔2200米。卡哇-伊真的火山活动十分频繁,从2002年到2008年人们记录到了它的10次火山喷发。

然而卡哇-伊真的秉性比较平和,它的喷发多为规模较小的蒸汽喷发。这一点与同在爪哇岛上的着名默拉皮火山和喀拉喀托火山相比,它要逊色得多。但是卡哇-伊真因其火山口中的硫酸湖而闻名。这个面积约0.5平方公里的椭圆形湖泊水深两百米,它的3600万立方米的湖水酸性极强,pH值在0.3以下,据说是地球上酸度最大的湖。这是因为从火山口溢出的气体溶解在湖水中,从而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的大量硫酸和盐酸所致。同时还有大量的二氧化硫气体从湖水中溢出,形成有毒的气雾弥漫在湖面上。这气体在空气里冷却后变成硫磺结晶沉积在湖边,形成了天然的硫磺矿床。在当地老百姓当中,采集和开发这些硫磺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了。
我们今天就是要去那里亲眼目睹一下这个赫赫有名的硫酸湖和它的挑夫们。没想到这么早就能碰到他们。我们赶紧收拾起帐篷,跟上他们向火山走去。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