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家 富路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唐晓峰 

标签: 观点地理   

“穷家富路”,这是一句熟话,说的是人上路出远门时身上要多带些钱,不像平日在家左右,遇到急事,回来拿钱不迟。钱这种东西,越是上路,越是重要,越要备足。凡是经常出门的人,都明白这个小道理。而钱这种东西,追到它的老根儿,也正是因为“上路”交易而产生的。一说到“上路”,地理话题也就来了。

原始社会已经有交易,是以物易物。后来要交易的物品越来越多,要交易的地方越来越远,拖拉着东西往来,累赘得很,便有人想出以一种小巧的东西作凭证,带去小巧之物,换回大堆之物,这样的交易,至少省掉一半力气。作这种用场的小巧之物后来归为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货币。看来,没有地理上的“大”字,没有山高路远,恐怕货币是发明不出来的。

我国最早发明出来的货币是商代的“贝”,就是出产在海滨的一种圆滚滚的小巧贝壳,对于一辈子呆在内陆的商朝人士,这种远方的圆滚小贝算是十分稀罕,所以用作货币,当时的商王称它为“好货”、“货宝”,“货”就是货币。那个时候,“钱”这个称呼还没有使用,说“钱”,没有人知道。说“贝”,人人爱。在中文里,许多与钱财有关的字都带一个“贝”,缘故就在这里。

后来不知何时,又有一种叫“钱”的挖土农具,受到格外重视,有人用青铜做成这种农具的小模型(像小铲子一样),充当货币,于是货币就有了“钱”这个流传万世的美名(或恶名)。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不少战国时期的铲形币,常有装在大陶罐里的,埋于地下,千年过来,锈结在一起,重重的一砣。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