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还是保护既得利益?
令人深思的海牙会议
标签: 观点地理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日益突出。全球环境变化问题最初只是一个纯自然科学问题,但由于该问题的错综复杂,已逐渐渗透到了社会、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国际社会的合作与安全等方面。
为了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减缓全球气候增暖,联合国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宗旨是为当代和后代保护气候系统。由于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了不同的责任和义务,这使得每次《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都成为政治色彩极为浓厚的外交谈判。1997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三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要求全球在2008年,最迟在2012年,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再削减5.2%,并相应制定了具体方案和时间表。其中,特别要求必须在2000年之前,就全球如何合作减少排放、调剂排放指标、建立全球监督机制和测量评估体系等具体问题制订出具体措施,这也是2000年11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六次缔约国大会的主要议题。
经过两个星期的艰苦谈判之后,海牙会议最终没有就上述议题达成任何协议。从表面上看,会议的焦点冲突发生在美、日与欧盟和77国集团及中国之间。美国、日本希望国际社会用“排放量交易”或“其它灵活机制”来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并要求国际社会接受其用森林和植被(包括农作物)吸收CO2来抵消超量排放指标,同时用在发展中国家推广清洁发展技术以换取在本国继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的做法。对此,欧盟表示坚决反对,并要求美、日等发达国家应通过调整本国的能源结构及相应的经济与技术政策等措施来完成该国至少50%的应承担减排任务。而77国集团和中国则认为,在这次会议上,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只顾为如何尽可能地少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不断讨价还价,根本没有认真考虑和讨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海牙会议无果而终的结局正是气候环境变化问题政治化的充分表现。早在2000年5月,以欧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就通过了一份名为《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与植被》(简称LULUCF)的报告。这份报告强调:森林、植树造林、农作物生产是包括CO2在内的温室气体的一个重要的汇。欧美国家的森林面积、植被覆盖度已经很高,希望籍此逃脱本国所应承担的温室气体减排任务。这样,《京都议定书》就将成为一纸空文;几年来各国政治家、研究者为减缓全球变暖问题所作的努力将付之东流,最终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解决于事无补。事实上,森林、植树造林与农作物生产等的碳源汇研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譬如源汇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海陆变化、区域变化等等。LULUCF的出炉仅仅是基于美国研究学者最近提出的一项尚未成熟的研究成果,美国之所以借此在海牙会议上大肆发挥,其根本原因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其实,最近公布的另一批美国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也认为: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将减少地面反照率,从而使地表的净辐射增加,这与植树造林通过光合作用固定CO2、减缓陆地表面CO2排放并进而减缓地球温室效应的作用是截然相反的。该研究还进一步指出:就北半球而言,在2050年之前,植树造林对地球温室效应所起的正负作用可以相互抵消;而后,植树造林所造成的地面增温效果将大于光合作用固定CO2所引发的温室效应减缓作用。因此,如果以后一项研究成果为依据,美日在海牙会议上的立场根本就站不住脚。虽然类似的科学争论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的科学研究中数不胜数,但美国等发达国家却往往只是从其利益出发选择一些有利于它们的成果。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科学研究对气候变化外交谈判的意义。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