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钱币巡礼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第01期 作者: 钱文 

标签: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钱币,每个国家又都有自己的钱币。最初的钱币是什么样的?它是什么时候诞生的?什么东西可以制造钱币?人们是怎样和钱币打交道的?今后我们将使用什么样的钱币?……中国钱币博物馆不仅能回答这些问题,还会使人们对我们须臾不离的钱币产生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富有地域特色的先秦货币

货币是从交换中产生的。在原始社会晚期,社会有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人们有了交换的需要。起初是实物交换,牲畜、手工业产品等都在交换中充当过实物货币。中国自古就是农业社会,农具如犁、刀、铲、斧子等不仅是交易的主要对象,而且对以后出现的货币形制也影响巨大。由于当时诸侯林立,货币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从仿铲形农具演变成的布币,有从仿削刀形工具演变成的刀币,有源于玉璧、纺轮的圜钱,还有从海贝演变成的蚁鼻钱(俗称鬼脸钱),形态复杂,币值各异,但它们多与生产工具有一定的渊源关系。

三孔布(战国)
齐刀币(春秋战国)

货币最早是天然形状的。南洋出产的咸水贝在远古时期是一种贵重的物品,被经常用作赏赐,故当时的贝与财字同义。当过钱的海贝一般都打了孔,穿绳带在身上。这种贝币在商代颇为流行,后来又出现了仿贝币的“铜贝”。因为贝是最早的货币,所以中国文字中与钱财有关的字一般都带“贝”,如财、贾、货、贪、贬、贫、贩等。

春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属货币开始大量流通。布币是由铲演变而来,流通颇久,越早的布钱,形状越接近于它所演变的工具。初时的“原始布”是空首,继为实首,而至平首。早期的布币体大粗笨,后来十分精致,并出现了铭文。布币的“肩”和“足”形制不一,流通时期也不同,如空首布主要盛行于春秋时期,而平首布出现在战国之初,方足布是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大量流行的货币。

由天然贝演化的铜贝 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山西保德出土。
实物货币青铜斧(战国

空首布首部中空,尤如一种可安插木柄的农具——铲。近年来,河南洛阳、宜阳、新安等地曾大量出土空首布。从地理位置看,这些地方都集中在洛阳周围百里之内。而500年前,这里曾是殷商的政治、文化中心,并埋藏了大批甲骨。武王灭商后,周公曾将叛乱的殷商遗民迁至洛邑。殷商遗民在失去政治上的优越地位后,可能改从经商,后世商人之称即源于此。其实殷商甲骨与春秋时期的空首布有很多微妙的关系,如空首布的币文,其刀法笔意都与甲骨文相似。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愈来愈大,铸造工艺复杂、携带不便的空首布在战国之初逐渐被平首布取代。

责任编辑 / 李雪梅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