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鱼”,大智慧
中国古代生态农业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7年第05期 作者: 徐旺生 

标签: 农业地理   文化地理   历史地理   

农业的发展,通常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面对人地紧张、环境危机时,中国古代农民从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的角度创造性地发明了积极应对的方法,这些方法到今天仍在广泛使用,方法背后是先民“天、地、人、稼”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在化肥、农药被大量使用的今天尤显得熠熠生辉。
照片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广东南海市,那时珠江三角洲上还有成片的桑基鱼塘,如今这种景象已经很难看到了。 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安 哥

2006年,我到浙江考察“稻鱼共生”系统。来到青田县龙现村,这是一个坐落在山腰的村庄,从山上流下来的清泉流入散布在房前屋后的稻田,田中饲养着村民们喜欢的“田鱼”。青田县着名的“瓯江彩鲤”就是先民经过反复的试养和驯化出来的“田鱼”,这种鱼的鳞极软,可以连鱼带鳞一起吃。如今,青田的农民利用“田鱼”这种特色,加工成鱼干或者直接把活鱼空运到欧洲。邻近的永嘉县农民曾说:“三国孙权坐天下时,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稻田养鱼了。”老农并非夸张,据了解,浙江永嘉、青田等县的稻田养鱼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这是中国农民以生态应对化解生存难题的一大创举。

广东新会崖门镇崖西村,这里有桑树,有鱼塘,但没有了养蚕业,这里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桑基鱼塘”了,据说是因为养蚕效益低,而且工业化后的珠三角污染严重,种下的桑树养活不了蚕。

人类社会自从出现了农业,便被认为是进入了一个可以依赖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生活状态的文明时代,但是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一样,农业生产也意味着对自然的破坏,人类文明的发展,多少应验了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类在进化,自然在退化”。

责任编辑 / 杨嘉敏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