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至拉萨
盐湖,荒凉大地的守望者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第06期

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
飞行高度
10000米
西宁到拉萨
青海湖
从西宁飞往拉萨途中,机翼下出现的第一个湖泊是青海湖。它既是中国最大的湖泊,也是青海省名字的由来。在中国古代典籍里,青海湖被称为西海、鲜海和仙海,北魏时方得名青海湖。青海湖面积达4400多平方公里,是由祁连山所属的大通山、日月山和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所形成。它湖阔水丰,平均深度20多米,最大深度达75米。由于地处高寒的青藏高原,青海湖被冰雪封锁的时间长达半年之久。从飞机上往下看,封冻后的青海湖像一只布满纹路的蔚蓝色水晶球,而褐色的海心山则像水晶球的一道伤痕。
飞机从西宁起飞,向西进入柴达木盆地,在大柴旦附近折向西南,飞越昆仑山和唐古拉山,最终抵达拉萨。唐古拉山是青海和西藏的界山,与北边的昆仑山一起围起的区域称作青南高原,也称北羌塘高原。这里是青藏高原的高寒区,海拔高,地表植被稀疏。从空中俯瞰大地,青藏航线所经之处的地面,大抵为荒凉的不毛之地。而这其中,最为生动的景象莫过于柴达木盆地中大大小小的盐湖,它们色彩斑斓地镶嵌在大地上,如同这片荒原上不倦的守望者。




约占全国产量的十分之一。近年来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尤其是工业废水造成的环境污染,尕海盐湖已经基本无法捕捞。图片中间暗紫红色的是柴凯湖,右下角绿色的是柯柯盐湖西部一角。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与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并称为中国四大盆地。它四周环山,北邻祁连山脉,南抵昆仑山脉,西依阿尔金山脉,是四大盆地中平均海拔最高的内陆盆地。柴达木盆地东西长约800公里,南北最宽处约350公里,在这片面积约为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布着大小盐湖近百个。
盐湖通常是指湖水含盐度大于3.5%,即大于海水平均盐度的湖泊。大约在5亿年前,柴达木盆地和周缘山区原本是古海,由于古板块的俯冲和碰撞作用,柴达木周缘的海槽开始封闭,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相继从海底隆起,并在漫长的地质时间中,不断抬升。与此同时,海水也从柴达木退出,逐渐由海过渡到陆,成为内陆盆地。在最近的一次地质运动中,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伴随着青藏高原的快速隆升,柴达木盆地周缘山脉的高度也持续增加。这些山脉犹如巨大的屏障,挡住了来自印度洋、太平洋和地中海的季风,使得柴达木盆地的气候变得异常干燥。漫长的海陆变迁,持续的水分蒸发,柴达木盆地的“聚宝盆”—盐湖和盐沼,随之产生。
飞机离开西宁后的数百公里间,大地呈现出一种冷峻的黑褐色或灰褐色,地表植被稀疏。偶尔有一两座城镇,建筑的颜色也如同大地一样单调、沉闷。但就在茶卡镇附近,突然出现了一片淡绿色的湖泊,犹如一块翡翠镶嵌在灰褐色的土地上。这就是茶卡盐湖。由于高盐量的存在,茶卡盐湖周围几乎寸草不生,湖里也鲜有生命存在。当大风从高原深处吹来,盐湖一派苍茫。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