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驼工冰川探险的幕后英雄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第06期

遥远而漫长的丝路时代,中国西部古道上驼铃悠悠,辽阔的西域大地到处有驼队穿梭的身影。现如今,天山南北已经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靠骆驼负载、替雇主运货的营生,似乎已是人们对新疆久远交通史的回忆。不过,在喀喇昆仑山的冰山下,还活跃着一支驼工队伍—他们没有承袭商旅货运的祖业,而是另辟蹊径,将登山爱好者带到高耸入云的雪峰前进行膜拜。如果你想穿越克勒青河谷、攀登乔戈里峰、考察叶尔羌河源或观赏瑰丽的冰川世界,往往只能靠骆驼来驮运给养和物资,然后才能开始一段艰险而漫长的旅途。



驼工的新生,是由喀喇昆仑山赐予的
那是在26年前,1987年的5月份,我有缘随一支科考队走进喀喇昆仑山腹地中的克勒青河谷,去考察叶尔羌河突发性洪水的成因。为解决物资给养运输问题,我们曾在河谷周边地带做了一些实地调查,希望能在这里找到运输物资的驼工和骆驼。大山深处的苦鲁勒村是进入克勒青河谷的途经之地,该村周围生活着不同民族的村民。由于地处偏远的高山区,村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被一道道高山、一条条沟壑隔开。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农牧人以马、驴作为代步工具,外出赶集、探亲,以骆驼为交通运输工具,驮运生活物资。所以,每家每户除了放牧羊群,还常常畜养数量不等的马、驴或骆驼。
苦鲁勒村—新疆叶城县西合休乡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它的形成、发展,要从清代的坎巨提事件说起。坎巨提,位于今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北部,它从1761年起成为清王朝的朝贡国。至1891年,这里被英国军队占领,次年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土邦,这就是近代历史上的坎巨提事件。为抵御坎巨提祸患,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迁“边民帮户”至苦鲁勒村一带。这些居民在此一边兴牧垦荒,一边戍守边地已有120多年。高山聚落地处海拔3600米以上的高海拔区,生态环境恶劣,信息交通闭塞,生活状况远不如其他村庄。这里30来户人家多从事牧业,也种植少量青稞、玉米,但因无霜期短,半数农作物不能成熟,口粮不能自给。这里的多数老人一辈子都没去过县城,在大山深处过着清贫、平静的生活,但是他们深信大山能保护自己的后代,并赐予他们以财富和强壮的体魄。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前来登山、科考的团体常常依靠苦鲁勒的维吾尔或柯尔克孜族村民临时组建驼队。对于他们来说,运送给养物资是一次难得与外界交往的机遇,虽说要担很大风险,但大家都晓得这事远比干自家农活儿重要,因为它能增加副业收入,以贴补并不殷实的家业。所以,家有骆驼的男主人都会不惧风险,牵着骆驼主动申请加入。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