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不语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02期 作者: 唐晓峰 

标签: 山西   观点地理   考古地理   

考古学家在山西垣曲县发现了商代城邑遗址,引发出商代历史地理上的一些重要问题。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们从北京出发,取道临汾、侯马,直赴垣曲商城遗址。最后从侯马到垣曲的这一段路,要换乘汽车,而且要翻越中条山。中条山横亘于山西的西南端,北面是汾运(临汾、运城)盆地,南面是黄河谷地。我们从侯马到垣曲,正是跨越了这两个地区。

车在中条山间行驶,山路并不艰难,名称古老的横岭关是翻山上下的转折点,史称“中条山,其脊横岭”,但这里山势和缓,并没有铁壁雄关的样子。后来的大段路是沿着亳清河河谷婉转而进,也没有看见险段。身在中条,按照历史地理工作者的习惯,我们不免要对这座有名的山脉做一番历史检讨。

在地理位置上,中条山正处在中国文明起源的黄金地段。中国古文明习称“华夏”,而“华”与“夏”都同中条山有关。“华”字得自华岳(即华山)。“夫中条之山者,盖华岳之体也”,这是东汉时一块石碑上的话,古人把中条与华山看作一体,只是被黄河割开。在黄河与华山、中条相交处(即潼关一带),可谓山河际会,“黄河抱潼关,委蛇汹涌,而太华、中条环拥其前,一览数万里,形势雄张”。古人在这里登高感慨:“此可以言山川矣!”(喜爱观大好河山的人不妨到潼关来看看山河大势。)

华夏的“夏”,得自“大夏”、夏朝。我们在考古学文化面貌上看到代表夏朝的“二里头文化”是地兼中条山的两面。另外,历史文献中称中条山以北有“夏墟”,中条山南面偏东的一带是“有夏之居”。看来夏朝的地域,确实是跨越中条山南北的。今天我们地理学强调的一个思考主题是“人地关系”,那么夏族与中条的“人山关系”应当有一番独特的内容。已经有考古学家撰文,讨论中条山脉在资源上如何支持了夏族的兴旺。至少,我们知道中条山有丰富的铜矿,《水经注》中就记载有中条山间的“矿谷”,中条北侧又有巨大的盐池(即解池),《山海经》谓之“盐贩之泽”。关于河流哺育古代文明的故事我们已经讲过许多,而山脉如何对文明做有贡献,尚缺乏讨论。大山不语,责任在历史地理学家。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