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冰川
河西走廊的源泉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1年第01期 作者: 王宗太 苏珍

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原点
祁连山是青藏高原东北隅的一条边沿山地,主峰海拔5808米,全长约850公里。“祁连”是蒙语的音译,意为“高寒”,中国古史料中曾称其为“天山”。紧贴祁连山相向延伸着一条狭长的山前平原带,即大名鼎鼎的“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是古代中国内地通向西域各地最便捷的通道,并成为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途。从经济层面看,河西走廊是甘肃省的商品粮基地,并储有极其丰富的有色金属、风能及太阳能等自然资源。然而,这样的宝地却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只有30—200毫米,远远小于蒸发量,祁连山成为其唯一的水源地,是其生存发展的依托。在祁连山的水源中,山地冰川是最重要的部分,被誉为“固体水库”。出于对水资源的需要,中国科学院于1958年首次组队,对祁连山进行了大规模全面的冰川考察,成为中国冰川研究的发祥地。


时光回到1957年,那一年,后来成为着名冰川学家的施雅风在祁连山考察,祁连山脉里大规模的冰川资源和西北地区严重的干旱形成强烈对比,这深深刺激了他。他有了用祁连山的冰川水源灌溉西北干旱地区的设想,并将这个设想汇报给了当时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
于是,中国第一支冰川考察队诞生了,这支考察队带着“开发高山冰雪,改变西北干旱”的口号来到兰州。1958年6月,施雅风带领着中国第一支冰川考察队的100余人向着祁连山的各条支脉进军,7月1日,施雅风和他的同事到达了中国人发现并命名的第一条冰川,为了纪念发现的日子,被称作“七一冰川”。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阿拉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