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祭一场穿越千载的神奇祭奠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第06期 作者: 林添福 李旭 

标签: 弥勒县   文化地理   

在云南省弥勒县偏远的陶瓦村
聚居着彝族支系阿哲人
他们保留着一种古老的仪式—龙祭
龙祭既是春耕之前的祈雨
也是对生育繁衍的祈求
每年农历二月
本文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师和作者
都会如约来到陶瓦村采访拍摄龙祭
这样的行动已持续了十年他们的照片和文字
是对这种宗教仪式和这个彝族村寨的翔实记录
撰文/李旭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擅长人类学田野考察,专注于人类即将消失文化现象的追踪记录。他是着名的茶马古道研究专家,不仅直接参与了茶马古道开创性考察和命名,还持之以恒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访和研究。自1983年迄今,他对中国各民族文化变迁状况作考察研究,尤其关注其婚姻家庭及生存现状,实地探访考察了中国56个民族并撰写了相关报告。
龙山狩猎
聚居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的彝族支系阿哲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有举行龙祭的习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图片展现的是龙山狩猎的场景。仪式中, 族人中的青壮年男人们裸身画脸,将自己装扮成为原始武士,上山重温古代狩猎的过程。他们先放出一只象征猎物的母鸡,然后众人围追将鸡宰杀,祭神后众人平分而食。
龙树报信
在农历二月初一中午过后,村里的长老打鸡骨卦选出祭龙时献酒献饭等各项事务负责人—“龙头”。然后,他们用一种藤子将鸡卦骨捆在龙树上,给住在龙山上的公龙报信:此次祭祀将有多少人参祭,要请多少客。

延续了三天的龙的祭典悄然结束,客人们纷纷离去,我们是最后一拨。连续十年来云南省弥勒县陶瓦村参加龙祭,我们离开时,村民们仍聚在村头,依依不舍地挽留我们,为我们送别。

农历的二月初二,龙星从正东方升起,是中华文化里“龙抬头”的日子。但生活在陶瓦村的彝族支系阿哲人,竟也在这一天举行龙祭仪式,这似乎显示了彝族与汉族文化的某种联系。

只有60户人家的陶瓦村,位于云南中南部的山峦深处,所处的地区属于比较典型的半干旱山区,在北纬24度线上,海拔在1700米左右。虽距离珠江上游的南盘江不远,却隔着一道大山,远水解不了近渴。从古到今,这里的彝族阿哲人都困于缺水,有时连人畜饮水都有困难,农业生产更是靠天吃饭。因为缺水,他们无法种植更多的水稻,只能以耐旱的玉米和小麦为主要庄稼。于是,传说中司水的龙,成为他们的图腾和神灵,他们每年都要倾全村之人力物力,举行隆重而繁复的仪式进行祭祀。即使是在文革那“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日子里,他们也在悄悄地祭龙,只不过仪式简化了许多。

在我们到陶瓦参与龙祭的这十年中,整个仪式的内容都没有丝毫的改变,三天的祭典如同是村寨里铁一般的法典,这种规范不是外来强加的,也不是少数人制定的,而是整个村寨所有人共同参与并遵守的。在这里,每个家庭与村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还处于传统的约束中;在这里,村民从老到幼都感受着亲情的温暖,沉浸在平等互爱、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里;在这里,个人安全、自我放松、家庭温馨、邻里和睦;在这里,幼者和老者、男人和女人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和角色,并有着血脉般的共享关系和神经般的协调系统。正直、谦和、友善、富于同情……是这里的主导价值。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