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贡

多年来,背负着沉重盐袋的马帮蹄声,从四川南部这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世界盐都”自贡穿行而过,在荒凉的低矮丘陵地带,马帮似乎是这里唯一的来客。马帮的商贾们穿过一座低矮的小山,这座山有个奇怪的名字叫“万年灯”。马帮的人不会知道,他们脚下的土地曾经在亿年前,在庞然大物沉重的脚步下,发生过剧烈的震颤。而今,它们就在小山的土层下沉睡着、等待着。
自贡恐龙化石的最早科学发现可追溯到1915年。那一年的8月30日,美国地质学家劳德伯克(G. D. Louderback)受原中央地质调查局之邀,在四川开展石油地质调查,在荣县城东南3公里处采得一枚恐龙牙齿和一段股骨化石,后经美国古生物学家甘颇教授(C. L. Camp)鉴定为大型兽脚类恐龙,这是自贡乃至四川盆地恐龙化石的最早科学记录。
1979年,正准备在万年灯修建停车场的四川石油管理局施工队员们不敢相信眼前的发现:当万年灯的小山头被铲车推开时,上万块体形巨大、形状怪异的骨骼化石散落了一地。挖开的沉积岩中,陌生的动物化石像夹在巨型书页中的标本。很快,一场更大规模的挖掘活动开始了,这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重庆博物馆组成的考察队在董枝明的主持下取得了惊人的收获。历时3年的挖掘时间里,总共发现了超过40吨的化石,这些化石包括超过8000件的骨骼残骸。

通过对于四川大山铺的挖掘而得到的中侏罗纪的“蜀龙动物群”,充分体现了当时生物的多样性。恐龙占据着陆地,恐龙的亲戚翼龙和水生爬行动物占据着天空和水下世界。
这些壮观的化石包含了大量的恐龙完整骨架,以及翼龙类、两栖类与鱼类化石。它们总计代表了超过一百具动物的个体,涵盖至少12个爬行类动物,包括有6种不同的恐龙家族。其中包括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和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