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龙王薪火相传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0年第06期 作者: 朝风 王文 

标签: 禄丰县   地理人物   

中国是世界上发现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恐龙大国。而在英国《自然》、美国《科学》等国际最重要的学术期刊上,中国科学家发表数量最多、影响最大、被引用最频繁的论文也莫过于恐龙研究领域。像这种某一学科,而非个人,整体水平受到国际同行广泛认可和称道的现象,在中国科学界绝无仅有。恐龙研究,确切地说应该是恐龙学者——中国“龙王”们,打开了中国科学界通往世界的大门,让世界认识中国。
如果说北京的周口店是中国古人类研究的圣地,那么云南禄丰就是中国恐龙学者心中的殿堂。1941年,杨钟健教授将云南禄丰发现的一具完整恐龙骨架命名为“许氏禄丰龙”。此举不但震惊了国际学术界,也使禄丰从此成为中国恐龙研究的重要基地。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Shu Yu
名人档案
杨钟健
中国最着名的恐龙研究专家,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37年获得“葛氏金质奖章”。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通常研究某一学科的发展史,要先梳理出一个脉络,一张由这个领域不同时期的学者组成的谱系图。如果把中国恐龙学者的谱系图看做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家族树”的根,中国第一代恐龙专家就是杨钟健教授。他从事古脊椎动物特别是恐龙研究长达50年,开创了中国科学界唯一长期保持世界领先水平的学科。在他之后,第二代恐龙学者中以他的两位学生——董枝明和赵喜进最为着名,他们也代表了国内两个重要的恐龙学支脉。其中,董枝明门下有尤海鲁和吕君昌等近年来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青年学者,而赵喜进的高足徐星更称得上是目前学术界风头最劲的恐龙专家。他们的工作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敬,也把中国恐龙学带上了世界最高领奖台。

为了了解中国几代“龙王”的工作以及他们之间薪火相传的故事和精神,我采访了《化石》杂志主编郭建崴先生。作为一本业内刊物的资深主编,他对古生物学各领域都了如指掌。

他将自己发现的恐龙命名为“许氏禄丰龙”,以纪念他的导师——弗雷德里希·范·许耐

从1928年学成回国开始,杨钟健教授就一直致力于古生物特别是恐龙的研究。在50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乐此不疲地投身到一次次条件艰苦的野外作业中。
供图/邢立达

“杨先生的伟大,不仅在于学术上的建设性,而且这门学科的整体框架、学术机构的建立和后继人才的培养都是他一手创立的。”郭建崴如此评价杨钟健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贡献。

被称为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之父的杨钟健的研究领域涉及古四足爬行类、恐龙和哺乳类等多个分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他几乎独立支撑了当时几个最重要恐龙动物群的发现和研究。1938年,杨钟健在云南禄丰发掘出了一具完整的恐龙骨架,这是中国人自己发现、挖掘、研究并装架的第一条恐龙,弥补了中国学者从未独立发现恐龙化石的缺憾,也标志着野外作业水平的巨大进步,对中国恐龙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1941年,他将其命名为“许氏禄丰龙”,以纪念和感谢他的老师,曾给予他大力帮助的德国恐龙专家弗雷德里希·范·许耐。1951年,杨钟健与山东大学合作,在莱阳发掘出我国第一具完整的鸭嘴龙类恐龙化石骨架。为感谢当时地处青岛的山东大学,他将其命名为“棘鼻青岛龙”。1952年,四川宜宾建筑工地挖掘出的恐龙化石,经杨钟健鉴定为当时中国最大的蜥脚类恐龙,最终命名为“建设马门溪龙”。

责任编辑 / 姜烈夫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