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的革命
新中国的地图发展,有许多脉络,但是有一条线索需要从中国着名的科学家竺可桢说起。
竺可桢,据我所知,至少在两个地方有他的塑像,一个是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个是在杭州浙大校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是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创始人,还曾是浙江大学的校长。我去过浙大校园,在那里我采访过浙大茶叶系的一位教授张堂恒先生。当时他正在研究速溶茶和茶的罐装化,说这个,是为了说明象茶叶这样一些实用科学在浙大很有地位。地学和地图学这种实用科学更是深受老校长竺可桢的重视,我国一批着名的地学院士均来自于浙大,如:黄秉维、任美锷、陈述彭、李春芬……,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校长竺可桢的作用。
我国着名的地图学家陈述彭就是在竺可桢的鼓励下,从事地图事业的。对陈述彭的评价,地学界一般公认他是新中国地图、遥感、GIS等事业的开拓者、创始人或者做出重大贡献者之一。但我觉得,除此之外,陈述彭在我国地图、遥感等领域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那就是承上启下,将传统与现代连接起来。任何一门科学,每当剧烈变动之际,即发生“科学革命”之际,都需要这种人物,来整合革命造成的断裂。这种整合,不仅仅是学术上的,还包括人事上的,正是由于这种桥梁式人物的存在,老一代科学家与新一代的科学家的沟通和对话,才成为可能。我国的经济学界、文学界等都出现过这样的人物,如经济学界的吴敬琏,文学界的王蒙……等,正是由于有了陈述彭为代表的这样一批地图学家,新中国地图事业,才从传统的地图过渡到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
由GPS和GIS我想到了天上的卫星,地图所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因为有了卫星。由于有了卫星,才有了GPS定位和GIS的数据来源和更新。GPS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地图的基础—大地测量,因而对地图带来的变化是前所未有的。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