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探险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01期 作者: 单之蔷 

标签: 新疆   中国国家地理卷首语   

这是1927年中国和瑞典的科学家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的壮观驼队。

编辑“探险新疆100年”一稿时,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新疆,早期的考古和探险合二为一,难以分清二者之间的区别。这正是新疆的独特和神秘之处,在中国其它地方,考古和探险则是两回事。许多重大考古发现甚至是在车水马龙的繁华之地,譬如“长沙走马楼吴简”和“成都大型船棺葬”。

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地方文明绵延,繁华依旧;但另一些地方却富贵如烟而逝,大自然重新收回了发给人类的“绿卡”。

阅读西方探险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在新疆探险和考古的着作,你会发现楼兰和尼雅的发现,真是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曲折。但尼雅和楼兰这样两个艰险难至之地曾有的市井繁华却让人惊讶,尼雅民居上的雕花木梁和出土的那件被称为“世界上最早最美的桌子”,让人想起徽派民居那些“雕梁画栋”的老房子,在房子和桌子上雕刻精美的花纹是有钱和有闲的象征。

这就提出一个生态问题:“衣锦披绸,居雕花大屋的繁华富庶之邦,为什么成了现代人的探险之地?这也是“楼兰、尼雅热”持续不衰的原因,从这里可以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楼兰、尼雅之谜,也是生态之谜,人地关系之谜。”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