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莱斯绸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01期 作者: 陈丹 

标签: 新疆   文化地理   


当和田报社的朋友将我带到洛浦县那家全疆有名的艾德莱斯绸作坊时,我的眼睛顿时被葡萄架下劳作的人们手中那缤纷的色彩填得满满的,激动得举起相机就拍。

朋友站在不远处招呼我过去看制绸的第一个步骤——煮茧,我兴冲冲地大步朝前跨去,就在离那煮着茧子的灶台和大锅还有两步时,一股浓烈的腥臭猛然灌进鼻孔——熏得我差点一个踉跄!愣在那儿,看着那巨大的铁锅中汩汩翻滚着的茧子和蚕蛹,再看看蹲在灶台上用手在滚烫的锅里缫丝的妇女脸上的汗珠,真是没想到,要让这小昆虫体内的细丝变成五彩斑斓的“布谷鸟翅膀花”(维族人对这种花绸的别称,隐喻它能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还有一个如此艰辛的过程。

接下去的步骤就要好些了。缫好的丝都被卷在一个个大轴上,下一工序的人会将它套在手摇转轴上分成均匀的股,以备下一步扎结用。

扎结前还有一个设计花色的过程,由经验丰富的匠人在一股股丝线平铺成的白色“画稿”上作出墨稿,最常见的是巴旦木花、木板纹花和梳子花等图案。画好后就交到扎结人手中,扎结是非常细致而繁琐的工序,图案的形象、布局、配色都要在扎结艺人的妙手下体现出来。至于扎结所用的材料,以前是用玉米皮,现在改用塑料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