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五指山核心区
标签: 生物地理

3月26日(出发日) 星期二 晴
进入热带丛林,GPS和地图成为我们全部的依靠。每人都背负着自己的科考仪器、睡袋和食品,总重量达15公斤。我们在丛林中穿行的实际距离,已经大大超过了在地图上的量算。

早上8点,在琼中县大郎村小学校的操场上,东、西两线的队员们在互道珍重声中出发了。每队除去5位研究不同生物领域的科考队员,还有2名随行记者、2名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3名当地村民。我们按计划将在山里扎设5—6个营地,用6—7天的时间完成这次直线距离只有大约15公里,而实际距离超过100公里的穿越行动。东、西两线分别从什仍和大郎进山,要说路线的艰险,两队不相上下,但西线穿越的高海拔地区是无人区的中心地带,东线则靠近无人区的边缘行进,路线更长。如果顺利,第6天两队将在位于五指山自然保护区南边的水满乡附近汇合。
西线队长胡慧建博士是这次穿越行动的组织者,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主要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和结构,他在1997—1998年间就曾在五指山周边地区进行过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这一次他不仅希望能看到更多兽类活动的痕迹,更盼望找到长臂猿,他一直认为,既然海南霸王岭还有长臂猿生活,那在人类侵扰更少的五指山地区也应该能找到。东线队长何德奎,工作于中科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他曾几乎走遍新疆、西藏的所有湖泊,五指山的水系对他来说颇具诱惑力。
东线第一天所经的都是低海拔山地雨林,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张华荣和霸王岭保护区的郑海强一路搜罗各种不认识的植物。这里的树种比较单一,主要是三角枫和猴耳环,它们都是在雨林被砍伐后生长起来的。路边小溪里无数水生、半水生昆虫彻底难倒了研究昆虫的高勇,他总是说:“这个从没见过,装起来。”研究蝙蝠的戴强博士早有准备,因为从早到晚他都没有看见半只蝙蝠,于是改行收集起两栖爬行类动物标本。与此同时,西线队员一路上坡,翻过雅强岭来到第一天的宿营点,“鸟博士”梁伟通过鸟叫,确信这里有中杜鹃、四声杜鹃、鹰鹃、黑眉拟啄木鸟及褐翅鸦鹃等鸟类。来自贵州师范大学研究兽类的周江还找到了野猪的新鲜足迹。

3月27日(穿越第二日) 星期三 晴间多云
下午,在海拔1200米的地方,我们发现了新鲜的水鹿蹄印!继续前进20分钟,我们听到枪声并闻到烟火的气味……在一条小河沟边,4个偷猎者已经把一只水鹿大卸八块。为方便带出山林,他们正把鹿肉架在火上烤干。
东线队员早上6点就拔营起程了。戴强昨天晚上放了许多捕鼠夹,但连半根鼠毛也没夹住。今天开始进入核心区,为了赶路,身边的花草树木也来不及识别。我们好几次经过几乎垂直的陡壁,回头望望,都不相信自己能从那样的地方过来。下山的时候,我们在几棵野枇杷树上发现了黑熊和云豹的爪印,可惜已经不新鲜,至少也是一年以前留下的。这是一片保存完好的原始雨林,长有高大的鸡毛松、陆均松和桫椤,很美!在丛林里GPS的信号一直不好,戴强爬到一棵大树上,把GPS的天线远远挑出去,我们才又重新校正了方向。
责任编辑 / 徐建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