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人的“家”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第04期 作者: 王民斌 

标签: 库尔勒市   农业地理   

生活在新疆的哈萨克牧民们迄今还保持着游牧的传统,为了寻找优良的草场,一年中要多次搬家。为了适应居无定所的生活状态,可移动毡房就成了他们一种特有模式的“家”。这种精巧结实、易于拆装的毡房,伴着他们转场放牧,伴着他们日日夜夜,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最好伙伴。
几位牧民在捆扎毡房上部的穹形骨架,一座毡房上半部的穹形结构,多由几十根房杆搭成骨架。房杆的用料是精选的红柳木,长度在3到3.2米之间。房杆靠房墙的一头30厘米处逐渐弯曲,夹角约130度,这是哈萨克毡房区别于“蒙古包” 的主要所在(“蒙古包”的房杆接头处不弯曲,呈直角)。

许多人都知道新疆的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但未必有多少人知道他们怎样转场放牧。尤其是那一顶顶色彩艳丽、做工精细的帐篷,随着他们走遍天山南北,它的装卸过程更少为人知。自幼生活在伊犁的我,不但对哈萨克牧民制作毡房有着浓厚的兴趣,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把那难忘的劳动场景展现在大家面前。我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跟着一支游牧队伍辗转迁移,亲自尝试了一次“人走家搬”的非常经历。

“二峰骆驼一个家”,转场途中的一家人。

走进“阿吾勒”(哈萨克族最基本的牧业生产单位,意为村庄),就看到牧民们正在拆毡房,转场开始了。由于在“阿吾勒”中牲畜是各户私有,牧场却是大家公有,所以所有的牛羊都要集中在一个牧场上放牧,并按牧草生长的季节一起转场。转场时最值得一看的,就是拆装那像点点繁星一样镶嵌在草原上的毡房了。哈萨克毡房最大的特点就是轻便,由于轻便所以安装快捷、易于拆卸且便于携带。一座毡房的所有部件,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全部拆开并用毛绳捆扎在骆驼身上,而且在崎岖的山路上怎样颠簸跋涉也不会松散。到了目的地,有经验的两三个牧民只消2个多小时就可以搭起一座毡房来。如在搭建的地方住久了,为防止过度践踏而影响草地生长,几个人就可以将毡房抬起来挪个地方。

哈萨克妇女正在擀羊毛毡。她们先将羊毛用木棍反复敲打篷松,捡去毛中的杂物,均匀地铺在芨芨草帘子上,喷水。然后很多人一起边卷边压,反复数十次才能完成。

驮毡房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骆驼,我原以为骆驼有“沙漠之舟”的美誉是因为能耐严寒、酷暑和干渴,这次才知道骆驼的负重能力也远远超过了牛和马。我看着“阿吾勒”中的每家人有条不紊地把毡房拆开,粮食、被褥、衣物等日常物品打包,再分类紧紧地捆绑在骆驼身上。一般的毡房及所有用品需要用4到8峰骆驼。第一峰骆驼上捆被褥,如果有小孩,则要在捆绑时预先留出能容纳孩子坐卧的小窝。后面的骆驼依次捆绑衣物、日用品、食品、毛毡和毡房骨架等。每匹骆驼之间都要用牛皮绳联接,以防走失。转场是哈萨克牧民生活中的大事,因此分工明确。妇女骑在最前面的马上,马与第一峰骆驼也要用绳索相连。青壮年男子赶着大群牛、马、羊紧随其后,由于牛羊众多,一路上还要照顾它们吃草喝水,因此行动迟缓。往往妇女们的骆驼队在途中已经搭起“阔斯”(一种圆锥形的简易小毡房)做好饭食,还要等数小时甚至一天以上,后面的牛羊群才能陆续地到达。

哈萨克族一种专为迎娶而建的叫“乌塔乌”的喜房,里面所有的陈设布置多为红色。

终于找到了一片合适的放牧草场,这里地势较高、地面干燥且接近水源,牧民们准备安营扎寨了。他们的毡房有大有小,大小全取决于房墙块数的多少。常见的有三种:简易小毡房;4块或6块的中型毡房;8块或10块的大型毡房。其中,4块和6块房墙的毡房在哈萨克牧民的“家”中最为普遍。这种毡房高有3米多,占地面积为20平方米至30平方米不等。无论哪类毡房,结构都比较简单,一般由围墙、房杆、顶圈和木门组合而成,又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为穹形下为圆柱形。

责任编辑 / 马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