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电开发与守护生态的博弈

中国现有水坝86000多座,居世界之首。到2004年,中国的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亿千瓦,跃居世界第一。根据发改委2005年的最新规划,至2020年水电装机容量的发展目标将提高到2.9亿千瓦。这意味着在世界第一的基础上,中国的水电开发规模15年内将扩大近2倍。可见,中国水电发展计划是超常规的。
在这一规划的指导下,出现了新一轮的水电开发高潮,西南地区大江大河干流和一级支流上,规划建设上百座大坝。而支流上则规划了更多的电站,比如,整个大渡河流域规划建设的电站达到356座,而雅砻江干支流也规划开发339座电站。当大量水坝项目在未来15年中完成后,其累积的负面效应将对河流生态、移民生活等多方面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
建坝问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能源短缺,石油、天然气人均占有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和4.6%;煤炭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虽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6%,但其开采和使用过程中环境污染严重。与此同时,中国的水能资源蕴藏量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另一方面,河流开发还有其他不容忽视的影响:河流是孕育着丰富的动植物物种的生态系统,过去50年的水坝建设,动人心魄的壮丽峡谷大量消失,原生态河流已成“濒危物种”;如何安置新一轮水坝建设造成的百万移民、如何保护西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都迫切需要采取措施。西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很多峡谷地带为地震多发区,滑坡、泥石流严重,这也带来水库安全性和水能开发经济合理性的疑虑。




怒江:原生态河流的“濒危物种”
2003年7月2日,云南省“三江并流”自然景观刚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8月份就传来了怒江将建设13级大坝的消息。三江并流区域虽然仅占中国国土面积的0.4%,却拥有中国1/5高等植物物种和1/4以上的高等动物物种,是地球上温带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怒江流域正是该区域的核心。怒江现有7类48种鱼,其中17种为怒江所特有,4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一系列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势必对当地特有高等动植物、鱼类以及滨河生物产生直接的影响。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中国母亲河
中国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