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蚕食大海的城市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04期 作者: 李志华 

标签: 交通地理   文化地理   

居住在西方的荷兰人,为了改变地势的低洼,用筑堤屯垦的方式建造出大片的土地,于是便有了“上帝造人,荷兰人造陆”的说法。其实,“造地”并非荷兰人独有,在地球的东方,居住在弹丸之间的澳门人,同样是“造陆”的能手。为了扩展生存空间,自1839年至今,填海造陆的工程从未间断。
填海兴建的南湾新区

我的一位朋友,听说我们要去澳门采访,就不经意地说:澳门太小了,一天就能转个遍,最多2天足够了。是呀!澳门经过数十年的填海造地向大海扩张之后,到2001年面积也才达到25.4平方公里,与香港相比,还不到香港的2.4%(香港面积为1078平方公里)。而且这么小的面积还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一个半岛和两个小岛组成。作为澳门主体的澳门半岛面积只有8.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3.5%,却集中了澳门96%以上的人口。每个地区的地域特点都是由自然与人共同孕育的。澳门如此小的面积与如此多的人口是怎样打造它的地域景观的呢?你一旦走进澳门,就会感受到“小”对澳门人的生活、情感以及澳门城市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澳门面积的狭小影响着澳门人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但是小有小的办法,您看孩子们的活动场所给搬到了屋顶上。

居民住宅环抱着坟地,现在人同已故人为邻;学生的课桌放在了大庙里,人与神共处;居民楼群中,小学校的活动场所设在了屋顶上……这些特殊的人文景观,无一不与澳门面积的窄小有关

澳门的街道很窄小,最宽的新马路也只有两个车道宽。在老城区我们看到一条宽不足2米,长只有4米的地方竟然也有一个名字,叫“短街”,并有街牌标示。如此短小的地方还有一个堂堂正正的街名,不难想象澳门地域的狭小了。

陪我们采访的陈先生说:澳门无远路,都是几分钟的道,就是从北端的关闸走到南端的妈阁庙,怕也用不上半个小时。

由于地方狭窄,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在澳门却是寻常之事。有一天,我们登上东望洋山,站在平台向下俯瞰时,陪同我们的黄文辉先生指着远处一片白色的地方说:您们看,那里是一片坟场,就位于城市的中间。坟场!这怎么可能呢?澳门的土地如此宝贵还能把这么一块位居中央的地方让给死人?我们带着怀疑的眼光,用高倍望远镜瞄准了这块地方,一座座墓碑便清晰地展现在眼前。“太不可思议了,咱们到墓场去看看。”在我们的提议下,10几分钟后,我们便来到了坟场。黄先生解释说:这个坟场叫西洋坟场,最初离居民区还是比较远的,后来城市发展了,居民楼和坟场就连在了一起,你看这些居民房子的窗户下面就是坟场,这在内地是一大忌,可在这里已习以为常了。已故人和现在人为邻的现象,恐怕也是这个窄小的空间孕育的特殊理念和特殊文化现象吧!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