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祸相依的大地人工化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03期 作者: 沈孝辉 

标签: 观点地理   

在历史的进程中,来自地球生命维持系统的人类,为了建设自己的社会文明,不断地铲除原生的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代之以农田、城镇、道路、水库、人工林与人工草地等等人造系统。大地正在人类物质文明的建设中加速人工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从一开始,农业生产就是同“开荒”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曾将原生的丛林、草原与湿地统称为“荒地”,将改变这些自然生态系统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称为“开荒”。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一切荒地都是“无用”之地,只有开发后才能转变成有用和有价值的土地,今天看来可谓荒谬之至。

明朝以来,在中原地区的开荒基本上限于平原及浅山丘陵;明朝中期,由于引进了玉米、马铃薯等耐寒作物,开荒迅速向深山扩展。到了清代,“昔日深山木林概为熟地”、“漫山遍野皆种包谷”,除寒冷的东北林区和有天险阻隔的西南高山峡谷林区之外,神州大地的森林几乎被扫荡殆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山地森林破坏造成的生态灾难比破坏平原森林更加严重。到了20世纪,自然因素已不再是森林开发的障碍,森林的商业性砍伐遍及东北与西南。诚如梁从诫先生所言:“神州大地原始森林十去其九,这就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代价!”

在原始森林消失的地方,出现了以北方的杨树、南方的杉木和东北落叶松为主体的大片人工林。今天,中国的人工林保存面积位居世界的第一位。在这骄人的成就背后,我们也开始清醒地认识到:经大自然千万年岁月的演化,适应不同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具备完整的食物链和复杂的相互维系、具有自我平衡生物结构的原始森林,是失而不可复得,是无法复制也无法替代的。相比之下,由单一树种组成的人工植被,缺乏生物多样性,缺少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并易受病虫鼠害、火灾和酸雨的侵袭。从中我们不难悟出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单一性导致脆弱性的生态学原理。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