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华与拉丁文化相融共生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04期 作者: 阿明 

标签: 文化地理   

在澳门仅25.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居了从内地省份迁来的移民、出国打工回来定居的归侨、长住的外国人,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土生葡人。按最新的澳门人口总数43.5万人来计算:华人占了95%、土生葡人占4%、葡国人和其他外国人占1%。虽然民族构成并不复杂,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葡国拉丁文化的交汇却让这个微型社会充满了奇特的魅力。
新马路到大三巴后街之间是澳门半岛上的一个主要商业区,无论是下班时间还是假日这里都热闹非常。因为澳门是个移民城市,所以购物的人流中可以看到具有各地方特征的人。

初涉澳门,觉得这个小城处处都充满了精彩,华丽的教堂、古朴的庙宇、南欧风情的别致建筑。不过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虽身处弹丸之地,却因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而被推上了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舞台,并且扮演了无数重要的纽带角色。

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澳门基本上没有什么“本地人”的概念——如果真要去找澳门土着的话,只怕要追溯到宋朝甚至唐朝,不过即使那时候的“土着”,也是为了躲避战乱苦役或者苛捐杂税从广东或者福建迁移过来的。明朝以后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时期,只留下澳门和广州为通商口岸,大批华人就以澳门为跳板,到海外谋生。其中有一部分人来到澳门以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出境,就滞留此地;另外一些人在海外定居以后,因为政治压迫或者社会动荡又“回国避难”,但是未回原籍就定居澳门。他们被统称为“归侨”,约占澳门人口的1/10。二战中日本占领中国沿海城市和香港时,澳门又成了“避风港”,那时来这里定居的移民也占一定的比例。走在澳门的街上,人群中形形色色的面孔也时刻提醒我:这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

回归以前有人说:“澳门的人口流动性这么大,人的归属感非常差,澳葡政府和民间社团、学校又不重视公民教育,所以造成了整体公民意识薄弱的局面。”不过这一次来澳门,我倒感受到了不同的气氛。在我采访或者与人闲聊的时候,时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以前我们讲自己是澳门的华人,现在回归了嘛,我们是中国特区人!”

连接珠海与澳门的惟一通道——关闸这是关系到澳门人民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一位民政总署驻关闸食品卫生检验处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每天在我们这里经过的大概有1000多辆车吧,运的都是花、副食(水产、乳鸽、猪肉等)、建筑材料(砂土)、服装和日用品等等。”在刚从珠海过来的旅客当中,我还发现了很多背着大包小包蔬菜和日用品的女人,她们似乎很害怕我们的镜头,急匆匆挤上了巴士。
澳门虽然是特别行政区,可是在澳门居住的中国人却依然保留着许多传统的娱乐方式,像这种小型的社区活动室,跟内地几乎没什么两样。在这里玩的老人很多是十几岁就移民到此的,真是“乡音无改鬓毛衰”呀!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余海波
这是一个住宅博物馆,也称“葡人之家”,它完全保留着葡萄牙人在澳门的最原始居住风貌。由于处在这样一个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特殊地域中,澳门人的婚礼也十分别致:庙也要拜,教堂也要进,穿着旗袍在拉丁风情的背景下拍婚照,真可谓相映成趣了。
澳门的广东人后裔非常多,一到农历新年或者浴佛节的时候,他们就会舞起“醉龙”和“醒狮”,表达自己时刻不忘是炎黄子孙的心情。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刘世昭

议事亭前地是个热闹的地方,除了可以看见在水池边、长椅上闲坐的人们,也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宠物狗。博美、西施、曲架……它们大多没有拴项圈,而是在主人身旁自由地嬉戏。宠物狗极多是澳门人生活的一大特色

从我们住的酒店出来向西走不远,就是澳门的议事亭前地(前地即建筑物前面的小广场)。这里是澳门半岛一个比较繁华的商业中心区,也是很多澳门人闲来无事时小聚的场所。每天从这里经过,总能看见许多人在民政总署前面的喷水池边闲坐或者散步。这时候也总会有几只宠物狗,趴在人们脚下打盹或者互相追逐,人们安逸而懒散的表情与爱狗无拘无束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责任编辑 / 马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