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中华与拉丁文化相融共生
标签: 文化地理

初涉澳门,觉得这个小城处处都充满了精彩,华丽的教堂、古朴的庙宇、南欧风情的别致建筑。不过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他们虽身处弹丸之地,却因澳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地位而被推上了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舞台,并且扮演了无数重要的纽带角色。
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澳门基本上没有什么“本地人”的概念——如果真要去找澳门土着的话,只怕要追溯到宋朝甚至唐朝,不过即使那时候的“土着”,也是为了躲避战乱苦役或者苛捐杂税从广东或者福建迁移过来的。明朝以后中国进入了闭关锁国时期,只留下澳门和广州为通商口岸,大批华人就以澳门为跳板,到海外谋生。其中有一部分人来到澳门以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出境,就滞留此地;另外一些人在海外定居以后,因为政治压迫或者社会动荡又“回国避难”,但是未回原籍就定居澳门。他们被统称为“归侨”,约占澳门人口的1/10。二战中日本占领中国沿海城市和香港时,澳门又成了“避风港”,那时来这里定居的移民也占一定的比例。走在澳门的街上,人群中形形色色的面孔也时刻提醒我:这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
回归以前有人说:“澳门的人口流动性这么大,人的归属感非常差,澳葡政府和民间社团、学校又不重视公民教育,所以造成了整体公民意识薄弱的局面。”不过这一次来澳门,我倒感受到了不同的气氛。在我采访或者与人闲聊的时候,时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以前我们讲自己是澳门的华人,现在回归了嘛,我们是中国特区人!”




议事亭前地是个热闹的地方,除了可以看见在水池边、长椅上闲坐的人们,也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宠物狗。博美、西施、曲架……它们大多没有拴项圈,而是在主人身旁自由地嬉戏。宠物狗极多是澳门人生活的一大特色
从我们住的酒店出来向西走不远,就是澳门的议事亭前地(前地即建筑物前面的小广场)。这里是澳门半岛一个比较繁华的商业中心区,也是很多澳门人闲来无事时小聚的场所。每天从这里经过,总能看见许多人在民政总署前面的喷水池边闲坐或者散步。这时候也总会有几只宠物狗,趴在人们脚下打盹或者互相追逐,人们安逸而懒散的表情与爱狗无拘无束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责任编辑 / 马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