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湿地:填海造地下的孑遗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04期 作者: 陈栋 

标签: 地质地理   水文地理   生物地理   湿地   

湿地作为大自然的“肺”,已越来越受到人类的保护。被大海环抱的澳门,由于填海造陆,使湿地的面积越来越小。特区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一个拥有55公顷的湿地保护区正在酝酿建立,这将是澳门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这里是古十字门水道,是湿地保护区的一部分,高楼下的“世外桃源”。

今年2月2日“国际湿地日”,应澳门环保团体邀请,香港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湿地专家苏毅雄前来澳门指导观鸟活动。在日落黄昏之时,我们在澳门八景之一的“龙环葡韵”湖边的小树林傍静静地观察和清点着一只只鸟儿的归来,在不到30分钟内,竟记录到入林的鹭鸟1389只。

这一片树林,是澳门鹭鸟主要的栖息地之一。两年前,香港生态专家给这一片只有几公顷大的树林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白鹭林”。

白鹭林北依只有125米高的大潭山(又名大氹山),这是澳门氹仔区的最高山。这座山丘,由于屏障了北来的寒流,令山脚下小树林中的候鸟安然度过一个又一个冬天。据澳门自然生态研究学会统计,今年在澳门越冬的候鸟总数达1500只,有20多种。其中以鹭鸟为多,有小白鹭、大白鹭、苍鹭、夜鹭、池鹭、绿鹭和绿翅鸭、针尾鸭等,同时还包括近年在澳门名声大噪,深受观鸟人士喜爱的濒危动物、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2000年的冬天,在澳门栖息的黑脸琵鹭总数有36只,2001年的冬天则增加到39只,占全球总数的5%左右。

黑脸琵鹭是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丛书》内的水鸟,据国际组织统计,至2000年底,全球仅存835只。其冬天栖息地主要分布在台湾、香港、越南和澳门。这种羽毛洁白、长嘴灰黑状似琵琶、脸部裸露黑色皮肤的鹮科鸟类,觅食时用长嘴在水中扫动,动作笨拙可掬,极受观鸟人士喜爱。

责任编辑 / 李志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