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桥梁史上的瑰宝——蒲津桥


蒲津桥遗址的发掘现场上方建
有简陋的铁棚,铁棚下面七八米深的大坑中原样保存着发掘出来的地锚系统。如今这里呈现出丛生苇草团团围困的荒凉窘况。
有简陋的铁棚,铁棚下面七八米深的大坑中原样保存着发掘出来的地锚系统。如今这里呈现出丛生苇草团团围困的荒凉窘况。
在山西永济县西15公里处的广阔的滩涂平原上有一座长方形大沙坑,沙坑上有铁棚遮护,沙坑里有序地分布着铁牛、铁人、铁山、铁柱等,它们都已锈迹斑驳了。沙坑的四周有几处地下水溢出形成的水洼,其上苇草丛生,一有惊动,青蛙便“扑通、扑通”地纷纷逃入苇地深处。
13年前,也就是1989年8月初,在晋南发掘出了“黄河第一巨型浮桥——蒲津桥”的东岸遗址,遗址上完好保存有唐开元年间浇铸的四尊铁牛及其附属的铁人、铁山、铁柱等精美文物,这些文物构成了蒲津桥的地锚系统。

1是1921年时的政区图,蒲州城与大庆关(蒲津关)之间的省界反映着唐朝时黄河主流的位置。2是1994年的中国政区图,蒲津关已经划归山西省永济县了。
因为蒲津桥对于中国古代鼎盛期之一——大唐王朝的政治、文化和冶炼铸造、桥梁架设、黄河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所以蒲津桥的发掘被称作中国文物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而蒲津桥则被誉为世界桥梁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顾名思义,蒲州是因其城周遍布丛生蒲苇的滩涂而得名。南屏中条山脉,西傍黄河,东依峨嵋岭的蒲州,既有坦荡辽阔的平原,又有沟壑纵横的山坳,而且雨量充沛,气候温和,草盛水丰,是一处易农耕易牧猎的好地方,非常适于远古人类的集聚生活。所以“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就是说,早在部落联盟时期,蒲州地区就已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华夏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了。
责任编辑 / 刘晶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