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遗产到人类共同的财富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第04期 作者: 沈文权 

标签: 考古地理   

随着第24届世界遗产会议在澳大利亚的凯恩斯闭幕,截止到2000年11月30日,中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世界遗产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已增加到27个。其中,文化遗产18处,自然遗产3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5处,文化景观1处。从遗产数量上看,中国仅少于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位居第四。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时间较晚,是在其发布13年后的1985年,而在1986年就提出了遗产地申请。1987年,泰山、长城、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无可争议地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世界遗产。此后,陆续有遗产项目积极申报。近年来,世界遗产更是成为公众共同关注的热点。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相当丰富。我们可以历数出近百项具备世界遗产价值的地点,这些地点如果都能够完好的保护,对于充实全人类的文化与自然宝库将会有突出的贡献。1999年拟订的《中国自然遗产行动计划》明确了中国自然遗产的基础:“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历史悠久,而且,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崇尚自然、热爱山水的民族。因此,中国保存了具有突出典型性的地质地貌形态、多样生态环境类型、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瑰丽的自然景观,以及重要的濒危物种栖息地。这些符合自然遗产标准的地区具有全球性的重要意义。”事实上,除此之外,青藏高原、桂林漓江、大熊猫保护地等也一直是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地区。这说明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资源潜力相当大,为后续的申报工作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世界自然遗产的标准和分类,是针对地学、生态学、景观美学和保护生物学四项学科而言的,而中国的国家自然遗产虽然涉及了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海洋保护区、地质遗址、古生物遗址等多种类型,但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项目却比较单一,可以增加的项目很多(比如目前就缺少地质遗址和重要或濒危物种的完整保护地)。另一方面,这与自然遗产的标准也有关,世界遗产委员会修订完善的《操作指南》越来越注重强调自然遗产的科学价值,国际专家们认为,只符合单一的美学标准是不足以列入名录的。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地中,如泰山、黄龙、九寨沟、武陵源在当时申报的材料中就只突出了自然景观的美学价值,而没有补充地学或生物学方面的价值标准。

相对于自然遗产而言,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呈现了多样的特征。包罗了文物、建筑或建筑群、考古遗址等,它们具有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极高价值,是中国文明历程中人类创造的杰作。仅从建筑学的视野来看,就有宫殿、园林、陵墓、坛庙、寺观、民居、石窟、城镇、乡村部落、军事及其它工程。而且,它们中即便是同一个类型也有众多的精华。比如园林,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颐和园代表的是清代皇家园林,而苏州园林则是明清私家园林的典范,即将申请的拉萨罗布林卡又是藏族风格的园林。再就民居而言,2000年皖南徽州民居的两个典型村落——宏村和西递村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而中国的土地上还有着客家土楼、傣家竹楼、江浙民居、以鼓楼和风雨桥为特色的侗族村寨、北方的多处合院大宅等民居形态,它们都是民族和地方特色显着的杰作,是全球人类定居类型的突出例证,都具备成为世界遗产的价值。

责任编辑 / 陈丹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