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偏爱——米老鼠与大熊猫
我第一次从奚志农那里看到“滇金丝猴”的照片时,确实有一种被震撼的感觉。当时,第一个感觉就是:如此“美丽温柔”的动物,尤其“滇金丝猴”那酷似人类的红唇,真是不可思议。据说,动物中长有像人类一样红唇的仅有“滇金丝猴”一种。
那时,我有一个想法:“滇金丝猴”是仅次于大熊猫的最能唤起人类爱心的动物。
我不得不承认我还难以摆脱用人类的好恶观和审美观去评价动物。有的动物我觉得丑,难以唤起情感的投入,如我们杂志曾经报道过的“白头叶猴”。有的我觉得美,可爱得很,如大熊猫。对大熊猫的喜爱似乎是一种世界现象。70年代,中美关系解冻的头两步棋,不仅仅有乒乓外交,还有就是中国向美国华盛顿动物园送去了两只大熊猫。美国人对大熊猫的喜爱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去年中国又租借给美国两只大熊猫,这两只大熊猫到达华盛顿时,正值美国总统大选,但新闻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大熊猫,甚至抢了总统大选的风头。
对大熊猫的喜爱,其实符合生物学中的一条原理:人类喜欢具有幼体特征的动物。这些特征是:相对大的头、明显的脑盖、眼睛大且位置低、突出的脸颊、短而粗的四肢和笨拙的行动。大熊猫不正是具有这些特征吗?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