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行动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6年第05期
标签:
大运河还能承载什么
记者/马宏杰 实习记者/任晓辉



曾几何时,大运河在国家事务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时至今日,浪涛声中和桨帆灯影下大运河在讲述怎样的故事?大运河还在承载、还能承载什么?
今年3月24日我们和执行总编单之蔷从北京出发,寻访运河。济宁、徐州、淮安,这些因运河而兴盛的城市,已不再是往昔景象。在元济洲河畔的重镇济宁,城内,我们看见工人们正在冲刷淤泥污浊的古河道,桥边以河岸为地基建造的水上商场破败不堪,商铺业主方先生说:五年前,开发商场,售价每平方米8000多元,比普通房高5倍,有人获利,有人升官,如今停业拆除,天天看着自己的铺面,默然无语。城中的几处闸桥也已经或正在拆除。城外,上世纪50年代开通的运河承担着南水北调任务,惜济宁以北断航日久。
到了淮安,北煤南运渐成规模。过了邳州,河面增宽,往来船只也多起来,都在运煤和沙子,因过船闸排队,舟船列队河中,一等就是5天、8天。从济宁到上海半个月航程,因过闸堵塞,致时间加倍,船民不堪其苦。在宿迁附近我们上了一列运煤船,船工刘先生说,他们的船队已在此停了6天,仍不见动静。又说,到他这代,他们家已是三代船民,如今他14岁的儿子也在船上,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解决不好,现在生意也不景气,管理不畅通,税费不透明,他已经43岁了,仅剩一条破船,全家人就这样漂来漂去。船队共12只船驳在一起,都是两口子一条船,一年四季风里来雨里去,远离城市的繁华,过着半封闭的单调生活。
淮安,清朝漕运总督府所在地,邗沟到此接淮河,这里有运河上仅存的明朝建的清江大闸。这里还有三年前竣工的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桥,运河与淮河及苏北灌溉总渠在这里交汇一处,蔚为壮观。这里还是周恩来及吴承恩故居所在地,里下旧区存古楚遗风。只是古末口已无迹可寻。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