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航拍片
解读旧中国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11期 作者: 杨林 

标签: 地图地理   

由于半个世纪前拍摄的早期航片保存了未受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破坏的原始地表状态及古代遗迹景观,为考古学家从事考古挖掘、勘探与文物保护提供了许多珍贵的信息资料。中国学者在获悉美国国家档案馆解密中国大陆航片及卫星影像资料后采取紧急行动,2002年6月,第一批1.1万张珍贵航片终于运回中国。

明清故都北京城航空影像
1944年9月9日日军拍摄,是由10余张航片拼接而成,包括明清北京城全城。图中城墙、城门及街道布局等均是古老的都城面貌,是研究北京城规划保护及考古挖掘的重要资料。

美国解密中国大陆航片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曾请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美国“飞虎队”在中国搞过一些航拍,但绝大多数资料早已散失,今天能见到的属凤毛麟角。而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美国在五六十年代拍摄的有关中国的航空照片、影像资料,虽其出发点充满敌意,但照片本身却成为当代科学家解开自然环境变化、追寻人类活动迹象的重要参照物。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国家档案馆相继解密美军在“二战”后缴获的日军侵华战争期间拍摄的中国大陆航片和50—60年代美国U2间谍飞机、“克罗娜”(Corona)间谍卫星拍摄的有关中国大陆航片及卫星影像资料后,它们就成了中国地理遥感、历史考古科学家关注的焦点。

自从19世纪人类发明了照相技术和20世纪初发明了飞机以后,它们分别记录过人与自然许多精彩的一瞬,也曾大大提高和开阔了人们认知社会与环境的眼界。然而在战争频发的20世纪上半叶,它们被更多地用于侦察与战争。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照相与飞行有机结合成航空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航空测量技术,成为敌对双方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当时德国、日本出于侵略和占领的野心,对周边国家进行了系统的航空侦察和拍摄,而盟国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键时刻,利用航空侦察和航拍的绝密情报给德、日等国以致命的打击。所有这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资料,在战争结束后也并没有受到冷落。随着冷战的发展,美国和前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开始了太空、核弹及常规武器的全面竞争。为了侦察对方,掌握制空权,一颗颗间谍卫星不断升空。美国U2高空侦察机、“克罗娜”间谍卫星不断掠过中国大陆的上空,拍摄了大量航空照片和雷达影像。

美国间谍卫星拍摄的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照片
该片为美国第一代间谍卫星“克罗娜”于1964年10月20日拍摄。图中白色光亮部分为爆炸区域,中间黑色部分为引爆中心点,其辐射范围略大于图像中白色烟雾部分。由于当时美国“克罗娜”间谍卫星24小时从不同角度监视侦察我军事目标,故拍摄到核弹引爆实验的全过程。另据最近解密的美国“克罗娜”间谍卫星影像披露,中国1967年6月17在新疆罗布泊试爆第一颗氢弹的计划已被美军掌握。当时中方疑为有内部人员泄露军事机密,并查了很长时间,现在看来,应当是美军通过“克罗娜”间谍卫星了解到当时中国军事调动、运输等信息后分析出来的。

我们关注的重点首先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时拍摄的中国大陆航片。这批以军事目标为主的间谍照片,包括机场、火车站、桥梁、码头、城镇等,也包括一些诸如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南京城墙、苏州园林等景观,数量总计为3.7万余张,是二战后移交到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在尘封了半个多世纪后,根据美国法律,这批档案终于得以公开。

日军航拍片如何移交美国

这批照片面世后如果不能及时被中国买下,将有可能造成我国航空考古无法弥补的损失。1996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刘树人教授在西安举行的全国第四次科技考古学术会议上呼吁,要像抢救文物一样抢救流失在海外的中国大陆早期历史航片。新华社记者王兆麟在新华社第721期《国内动态清样》上刊登了《刘树人建议抢救历史航空照片资料》的文章。这些呼吁很快得到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将收集、整理和研究这批资料的重任交给了刚刚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的遥感与航空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考古中心。确实,这批珍贵的航拍照片不仅对我国的地理考古具有很高的参考研究价值,而且这批照片本身就是珍贵的文物。因为这些20世纪50年代以前拍摄的早期航片保存了许多未受战争、工业化发展及人口膨胀等因素破坏的“原始地表状态”,为我们研究、复原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资料。  

责任编辑 / 李雪梅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