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羊皮筏子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第09期 作者: 常清民 

标签: 兰州市   文化地理   

在黄河的中上游有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羊皮筏子,羊皮筏子之所以能绵延1500多年而不衰,大概与其取材方便、成本低廉、操作容易,收放简便等诸多优点有关吧,本文作者生于黄河边,长于黄河边,他用文字和图片向我们讲述了羊皮筏子的故事。
剥制好的羊皮囊就是这样吹起来的
摆渡时,皮筏子基本上是顺流而下,用力划向对岸,返回时则筏客子将筏扛于肩头,步行至上游处,再顺流回来。

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我作为一个兰州人,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对羊皮筏子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特别是这几年大城市发展了、繁华了,我却更愿意到不繁华、不大发展的羊皮筏子村去。那羊皮筏的制做、乘坐羊皮筏子的感觉,以及那广为流传的羊皮筏子的故事,是那样的令人激动和难忘。

赶集的日子筏客子们更忙了

羊皮筏子需要人用嘴吹气,使其胀满,故当地人见到有人夸海口,说大话,往往以“请你到黄河边上去”来讥讽,意思是让其去吹羊皮囊或牛皮囊,据考证,俗话“吹牛皮”就来源于此

乘羊皮筏子渡水过河这可是古人的发明。《水经注·叶榆水篇》中记载了1500多年前“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来乘革船南下水”。在《太白阴径·战具篇·济水具》中,更详细地记载了它的制作过程。“浮囊以浑脱羊皮,吹气令满,紧缚其孔,缚于胁下,可以渡也”。足见此俗由来已久。

自古在黄河上漂着两种皮筏子:一种为牛皮筏,编圆木为排,下拴数十个牛皮囊,载重可达数十吨,多用于货运,从兰州直达包头。到达目的地后,不仅将船上的货物卖出,连架船的圆木也卖掉。然后筏客子们(划筏人)雇骆驼队驮牛皮袋返回,以备下次再用。另一种是羊皮筏,形制较小,负重亦轻,以运客为主。乘坐这种筏子首要一点要使筏子保持平衡,不管乘筏者或坐或蹲,都必需排列匀称,不得站立或乱动,以免皮筏翻倾。摆渡时,皮筏基本上是顺流而下,用力划向对岸。羊皮筏子返回原地时,则由筏客子扛于肩头,步行至上游处,再放筏河中急划过来。故兰州有句谚语:“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旧时,黄河两岸操此业的水手很多,常用嘴对皮囊吹气,故当地人听到有人夸海口、说大话时、往往以“请你到黄河边上去”来讥讽,意思是去吹羊皮囊或牛皮囊,据考证,俗语“吹牛皮”即缘于此。

责任编辑 / 李志华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