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远去的历史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6年第12期 作者: 何亮 

标签: 水文地理   

大运河北端通惠河整修一新,河道比古时拓宽了一倍,看起来很敞亮、气派。这种做法虽然非常积极,但是因为不尊重历史,被认为是大运河“申遗”的一着错棋。

10月,我随“新浪-别克君越运河之旅”考察队进行了历时8天的考察:从大运河最北端——北京通州出发,经郑州、开封、扬州,再到杭州,行程1800公里。从北到南,不仅感受到了从深秋到夏末季节温度的变化,也感受了运河沿岸各地历史遗留下的不同痕迹。

通州,历史上的漕运仓储重地,当年商业、文化兴旺发达的地方,现在只能见到人工修缮的河道,只能看到新建的人文景观设施,历史的痕迹已很难找寻。

开封,曾经的运河中心,北宋时期着名的州桥在地下距地表4.3米处,只有我们考察队的一行人看到写有州桥遗址的牌子寂寞地站在热闹的中山路大街上,而运河在这里只剩下了这块牌子。

扬州,我们看到了崭新的东关古渡。整修完好的运河岸边已成为当地人休闲的好去处,然而这些休闲在运河边的人却回答不出我们对于古渡名字来历的询问;运河还在,但运河的历史似乎已经离他们很远很远。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