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
亿万年的造化

余秋雨曾写过一篇散文:《寂寞天柱山》,作家笔下的天柱山既辉煌而又落寞。辉煌的是它的历史,比如汉武帝曾南巡至此,礼拜再三,封其为“南岳”;比如佛教、道教在此都曾有香火鼎盛的道场;比如历史上诸多文化名人,李白、苏东坡、王安石、黄庭坚,都曾想以此山为人生归宿,终老于此……但是,有着如此文化历史厚度的名山,多少年来却少为人知。那是改革开放不久的上世纪80年代,余秋雨的那一次天柱山之行的确是寂寞的,山上似乎除了他,再无别的旅人。因此,余秋雨先生把天柱山的寂寞归咎于自南宋以来历朝历代在此发生的战争,是战火焚毁了可以表现天柱山繁盛的种种证迹,以致于门庭冷落车马稀。而今距余秋雨上山已去20年,天柱山已游客熙攘,尤其是2005年它被评选为国家地质公园后,人们对它的关注度更是今非昔比。
天工神匠 巧石丛生
天柱山因其主峰天柱峰而得名。千百年来,所有慕名来天柱山的人无不想登上天柱峰顶,一览众山,纵观四野山色。当地有民谚曰:“不见天柱峰,等于一场空。”天柱峰海拔1488.4米,高踞于山之巅,上千米的直径,使几公里之外都能遥见。白居易一首《题天柱峰》写出了它的伟岸:“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于是这擎天一柱,成了天柱山的定山石。
我所谋食的小城安庆距天柱山不过百里,这些年来,我曾因公因私,多次与天柱山亲密接触。
第一次登天柱山应是20多年前。那是一个江南的梅雨季节,山下淫雨霏霏,山上大雾迷漫,虽然那一次我饱览了天柱云海的磅礴大气,惊叹于天柱山飞流直下的瀑布群,观赏了天柱山独有的瓜子黄杨以及开在山巅的大片的天柱晴雪杜鹃,甚至还有幸目睹了难得一见的天柱佛光,但遗憾的是我却与天柱峰擦肩而过。三年之后我有机会再次登上天柱山,那时夏日的安庆城灼如火炉,而登上天柱山便有扑面而来的凉爽。我们决定去看天柱峰。翌日早晨从茶庄出发时尚是晴空万里,然而刚攀上天池峰,突然间乌云翻滚,天昏地暗,接着就大雨倾盆,好不容易逃进一座山洞,但大雨过后,整个天柱山云遮雾罩,我与天柱峰再次失之交臂。直到去年10月,我陪同一位出版社的朋友又一次登临天柱山,才有幸目睹天柱奇观。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