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历史中起伏绵延——访交通部前副部长王展意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第05期 作者: 刘晶 

标签: 交通地理   历史地理   

今天的人已经很难想象大唐的文成公主是怎样经历了近一年的时间从长安到达拉萨的,也很难想象当年的马帮是怎样经历千难万险从四川和云南进入西藏的。然而当历史进入20世纪中叶,随着几支队伍的脚步,有两条路从内地向世界屋脊延伸。从此,现代意义上的公路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出现,转动的车轮开始替代沉重的步履。有一个人一直关注、研究、亲历过西藏的筑路史,他就是交通部前副部长王展意,他的回忆把我们带入了历史。

青藏高原山高谷深,自古以来只有自然形成的羊肠小道、栈道和云梯,要想给部队供应物资,就必须首先解决交通运输问题

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的西藏是中国海拔最高的一个自治区,这里海拔7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0多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有11座。由于亚洲的许多大河都发源于这里,所以青藏高原面被流水切割得七零八碎,高山深谷交错分布,地形十分复杂。

1950年以前西藏既没有公路,也没有驿道。1950年以前西藏的道路多是自古以来人畜长期通行而自然形成的羊肠小道和栈道、云梯。在《西藏始末纪要》中介绍西藏交通的时候有这么四句话:“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

那时从青海或四川到拉萨一般是一年只能走一个来回,5月份去10月份回来。那时的江河上有“藤索桥”,藤子编的,像个网子一样,人在里边走;还有“溜索桥”,就是一根用牛皮或竹子或藤索编的绳子,从江这岸拉到那岸,挂一个钩子把人溜过去。有的河上还有牛皮船和独木舟,只在个别渡口才有较大的平底船,所以交通相当困难。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