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传奇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1年第10期 作者: 唐晓峰 

标签: 文化地理   

“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絜之方也。”——《说文》。这是距今1800多年前一位文人对玉的看法。按照这样的看法,玉简直奇了。

玉在道德上的神奇性是中国古代文化赋予的。中国人老早就喜欢玉,这是个与西方大为不同的传统(西方人重黄金、宝石)。中国古人佩玉是出名的,“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孔子也与子贡讨论过玉的道德,称“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

孔子说的“昔者”,原来不知要早到什么程度。现在,全国许多地方(从黑龙江到澳门)都有新石器时代的精工美玉出土,最出名的地方有浙江良渚、东北辽河(红山文化)和安徽含山。大批新石器时代玉器的发现,证明五六千年以前人们的好玉之情便已经蓬勃起来了。近年来,学术界对上古“玉文化”的讨论很热烈,收藏家也开始搜集古玉,相应之下,制假古董者也开始假造古玉。

制作假古玉是对中国“玉文化”的玷污,玉本应是高洁美好的,中国语文中有不少讽刺挖苦的词汇,加在玉身上的几乎没有。汉字分类中有一个“玉部”,由“玉”衍生出来的多是含义雅致的字。作家经过斟酌,将人物的名字唤作“宝玉”、“黛玉”,增加了人品的高洁美好,感动读者几百年。相对来说,古代中国人不推崇黄金,有时还说些黄金的坏话,比如“纸醉金迷”。当然,今天的中国人喜欢黄金的很多,中国人的金店也是成色最足。不过,羡爱黄金者,多不是出于道德良心,免不掉有淫心物欲。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