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性再现
镜头中的东北虎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05期 作者: 刘思远 

标签: 海林市   生物地理   

东北虎,又名西伯利亚虎,是中国现存虎的4个地理亚种之一,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山区。但近几十年来,东北虎的分布范围和数量飞速减小,我国现存野生东北虎的数量仅约10只左右,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刘思远是一个爱虎、关注虎并拍摄虎,他希望通过他的镜头为保护和挽救东北虎做一点事,我们被他的真诚和执着打动,也被他精彩的照片所打动,尽管这些照片是在半野生的状态下拍摄的,但依然为我们充分展示了虎那野性的一面。
虎行风
中国古代有龙行云、虎行风的说法,虽然龙出自于人们的想象,但虎在森林里巡猎的时候风驰电掣,风影交织,显现出虎的神秘与威猛。7月的一天,我用1/40秒的快门捕捉到这只东北虎与风共舞的瞬间。

虎是大自然最完美的杰作之一,是一种令人激动与神往的动物。它身躯雄伟又异常美丽;它性格凶猛又气度非凡;它是至尊的山林之王,神秘莫测。仅仅听到虎的名字就足以使我产生一些特别的感觉:危险、力量、勇武等等。看看人类发展的历史,就不难发现虎和人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与矛盾。一方面虎被人类视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受到顶礼膜拜;另一方面却又与人类上演着自然界最原始的争夺与杀戮。虎曾经在整个亚洲游荡,但是在数量与武器都占绝对优势的人面前,虎开始踏上衰亡之路。时至今日,人类的文明是空前繁荣的,但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虎的穷途末路,在过去的100年中,虎的种群数量急剧减少了95%,8个亚种中的3个(巴厘虎、爪哇虎和西亚虎)已经灭绝。幸存的5个亚种也都被列入濒危和重点保护动物名录,从目前的境况看,它们绝大多数生活在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内,真正的野生虎已经极为稀少了。

丛林之眼
虎拥有极为敏锐的视觉,这只虎隐藏在雨后的丛林中,透过浓密的树木枝叶,用它淡青色的双眸注视着我,您可以清晰地看到,虎的瞳孔是圆形的。

我国是虎的故乡,也曾经是多虎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的野生虎尚有万头之众,但其后虎被视为害兽在全国范围内遭到大肆捕杀,在1977年国家颁布捕虎禁令之前的30年中,大约有3000只虎被杀(这一数字未包括偷猎),虎在许多地区减少乃至绝迹。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调查显示,长白山的东北虎已经绝迹,仅存的10余只东北虎分布在黑龙江省东部的完达山、老爷岭和张广才岭的国有林区中。在看到了对东北大地进行梳理式搜索后,竟然不能发现一只东北虎的踪迹,我的心情格外沉重。白山黑水,大、小兴安岭,何等雄浑苍茫的土地,这茫茫的林海雪原没有了虎的身影,风景似乎突然变得平淡而乏味了。

我还清晰地记得1999年盛夏,我在北京动物园的狮虎山,当天气温是37摄氏度,猛兽们全都伏卧着大口喘着粗气。这时,我看到这样一只东北虎:它蜷卧在笼室一角,体格巨大但神情萎顿,一束阳光透过天窗照射下来,刚好照亮它硕大的头部。它原本是昂着头张望的,但又动作极慢地把头放下来,它木然的表情与面前嘈杂喧嚣的人声格格不入。透过取景器,400毫米镜头让我更清晰地感受到它眼中的茫然与失落,但那一刻,我忽然发觉它失神的眼中似乎有一种向往,那是一只虎对于啸傲山林的向往。我深深地同情它,我为它取了一个名字--自由,我想,有一天,我要到“自由”的故乡去看一看。

2001年1月,我来到了“自由”的故乡--黑龙江省海林市横道河子镇。此时,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严寒中拍摄东北虎,使我对它们的性格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责任编辑 / 徐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