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
游猎的背影与农耕的迷茫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第09期 作者: 郑茜 

标签: 嘉荫县   爱辉区   逊克县   呼玛县   扎兰屯市   鄂伦春自治旗   

以“游猎”文化着称的鄂伦春族,被称作“森林之子”。他们拥有怎样与众不同的过往?在森林母亲的乳汁枯竭的今天,他们又面临着怎样的遭遇呢?
郑茜
曾供职于《中国民族》杂志社,历任编辑部主任、社长助理、《中国民族》英文版执行主编,踏遍中国东北、西北、西南偏远民族地区,采访过30多个民族。现就职于中国民族博物馆,任研究部主任。出版专着若干,着有《边缘叙事——2006—2011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现象评析》、《中国有56个民族》等着作。

走进密林

游猎民族与游牧民族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总是只给历史留一个模糊的背影,而后者则往往冲着历史正面扑来。

游猎者的世界,是深不可测的山林与隐藏的河流;游牧者的世界,眼前一马平川,芳草连天。游猎的民族因为蹈入深深的密林而偏离了历史的视线;而游牧的民族却因为对于遥远地平线的无限迷恋,常常卷入到一场场逐鹿中原的战争史与朝代史中。

大、小兴安岭就像一个繁育力极强的沧桑母亲,一茬茬生养出演绎上述两种不同命运的兄弟们——肃慎、乌桓、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鄂伦春、鄂温克、赫哲……在中亚草原与东北亚密林犬牙交错的这片地域,这些民族曾在两种宿命之间来来去去:或者选择走进森林,或者选择走向草原;或者选择离开中原历史的视线,或者选择面对中原大地展开一场场毫不留情的正面强攻。

有一个传说意味深长——公元4世纪的鲜卑人,因为一只“形似马、声似牛”的神兽的导引,走出了大兴安岭,进入了蒙古草原,从此一步步逼近南方,终于问鼎中原,建立起强大的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这样看来,那只传说中的神兽,其实就是一个卧在文明岔路口上的命运之神,在它的指引下,猎人鲜卑变成了雄心勃勃的征服者鲜卑。

责任编辑 / 陈惊鸿  图片编辑 / 吴敬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