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发现中国丝绸史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3年第10期 作者: 王文 

标签: 鄯善县   若羌县   文化地理   考古地理   

迷人的新疆,引来了众多寻访者。其实,探寻新疆深度之魅,还有一条别样蹊径—特殊的地理、历史和气候条件让这片大地成为了一座特别的博物馆,“收藏”了许多在其他地方已湮灭无踪的文物。不断推陈出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已证明,研究清楚新疆丝绸,也就看清了中国丝绸从早期到盛唐的发展轨迹。
荒漠的收藏
千年不灭的绚丽色彩
西域位于东西方的“联结部”,加之“丝绸之路”的震荡和辐射,碰撞、交融出格外多元灿烂的文明。纺织物是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再加上新疆地区长年干旱,使得墓葬中的纺织品得以大量保存,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数量较多,品种齐全。图为鄯善县鲁克沁镇出土的元代狩猎纹织金锦。近千年的岁月过去了,却仍然保有鲜艳的色彩。
丝路丽影
西域的霓裳与时尚
在新疆地区的墓葬中随葬的纺织品发掘数量较多,品种齐全,其质地有丝、毛、棉、麻。服饰有夹袍、夹衣、编织履、罽袍、长裤、面衣、裆、袄、裙、毡袜等。这些出土的纺织物和古代服饰为研究西域的服饰制度、西域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实物资料。图为在新疆出土的几件纺织品。

“最早在新疆出现的丝绸,并不是人们想象中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再带进去的,而是要早得多。”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的话,让我心里顿时好奇起来。
一条更古老的丝路
故事要从90年前的一次发现说起。

上世纪20年代,苏联考古学家开始在阿尔泰山北部的巴泽雷克墓地挖掘,这里属于冰封地带,加上毡子对墓葬的良好封存,保存了大量文物:华美的毛毯、马具和武器等,除了这些之外,这个墓葬还贡献了一些非常稀罕的文物—丝绸的碎片。其中一件是垫在马鞍下面的鞯,上面是战国时代楚国典型的凤鸟纹绣,很精致。这种凤鸟纹在同时期的青铜器或漆器上也有显现,是推断这批丝绸之年代的证据之一。

这些古老而遥远的丝绸,和新疆有着不解之缘,也常常在新疆纺织品考古研究中被提及。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个古老的马背民族,和西汉之前就已出现的西域路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与这一墓葬中出土的丝织品相呼应的,还有新疆托克逊等地古代墓葬中出土的战国丝绸残片。

这些岁月留下来的华美鳞爪,说明了一件重要的事—丝绸之路的历史远远早于西汉。也就是说,古老的丝绸早于张骞出使很多年,便已像一位位使节,通过各种方式进入了西域。只不过因为缺乏相应的记载,这条古老的道路以及当时曾发生的故事,一直埋藏在历史的深处,鲜为人知,谜团重重。而这些被幸运地保存下来的丝绸碎片,就成为研究早期丝绸史和丝路历史的最好文物。

责任编辑 / 陈惊鸿  图片编辑 / 王彤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