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峡人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4年第01期 作者: 丁小村 

标签: 重庆市   地理人物   

因为三峡工程而不得不离开家园的百万移民,和三峡工程自身一样备受瞩目。在1992—2009年的十多年里,110多万三峡人从生活的故土四散到全国各地,在那些环境迥异、语言不通的新地方,曾经的三峡人是否开始了新生活?
因受三峡工程影响而产生的移民,共有110多万(含重庆、湖北两省市),这是历史上因为水库而产生的最大规模的移民。其中,湖北库区的移民全部在本省内安排,重庆市的移民共有近12万左右迁往11个其他省市,绝大部分由政府统一安排,少部分由移民自主安排。喝惯了长江水、看惯了连绵大山的三峡人,如今四散到中国各地,在那些一望无际的平原或者方言完全听不懂的长三角、珠三角,开始了新生活。
三峡库区的上百万移民大多数就地后靠,其中近12万人迁往11个外省(右页图表 资料来源/重庆市移民局),包括政府安排和自主外迁两类。
这些移民的故事后来也进入了绘画题材,2002年底,艺术家刘小东前往三峡旅游时,目睹了沿岸正在拆迁的城市和正在兴建的三峡大坝,在大山大水的深远空间里,一片又一片的废墟,连着一片又一片荒废的山头,一切都在消失,一切都在变化。刘小东决定用画笔记录下这一切,于是,他用几年时间创作了三峡组画。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谷小波

 长江上的“钉子户”

2007年,纪录片《秉爱》获得了包括纪录片界最高奖小川绅介奖在内的众多国际奖项,纪录片的主角秉爱,是三峡边的“钉子户”。

1981年,父亲因为羡慕河边的富裕生活,让秉爱从山上嫁到了三峡边的熊云建家,从此,父亲逢人便骄傲地说:“老子姑娘嫁到河边上,喝碗水都清凉。”熊云建略带残疾,秉爱一人支撑家庭。结婚后的头十年,她在山上开了很多荒地,以此养活全家。

但父亲没想到的是,就在秉爱结婚10年后,三峡工程就通过决议,秉爱所在的西陵峡桂林村成为“库区”,她需要从江边重新搬回山上。秉爱开的那些荒地,也将淹没水下。她舍不得那些土地,“舍不得,硬是舍不得,土是最宝贵的,土能生万物,土里任何东西都能种,它能长经济,也能长钱。”于是,第一期移民搬完了,第二期移民搬完了,一片废墟中,只有她家的小屋还孤零零地、执拗地矗立江边,她成了名副其实的“钉子户”。

一天,秉爱带着导演冯艳到山上去看她的得意之作:“你看,我好多田,算起来怕有一二十块,闹得我一块块地跑还忘记,太多了,都是移民以后别人送给我种的。”她想在三峡大坝水位线下种上桃树,桃子熟了卖给别人。“你不怕被淹吗?”冯艳问。“水一下子涨不到这儿来,我就怕他们要砍,但是就算砍,等他们砍过了我再栽,桃子树快,4年就可以吃桃子。”桂林村紧挨着三峡大坝,是最早被淹没的地区。4年还没到,水位线已经涨过桃树生长的区域,那一坡地桃树彻底淹没在了水底,连同秉爱的家。

责任编辑 / 黄菊  图片编辑 / 王彤 宋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