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
东北大地上的特别故事

朝鲜族擅长在寒冷地区种水稻。他们克服了图们江、鸭绿江流域山多、荒原多、沼泽多和寒冷、无霜期短等困难,营造出大面积的良田。今天,延边等朝鲜族聚居区已成为东北地区着名的“水稻之乡”。图为1973年,吉林省朝鲜族女社员玄顺姬正在耕作。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朱宪民
民族身份:漫长的历史争议
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就有“唇齿相依”的比喻,虽然有一江相隔,但这点屏障对两地的居民来说,并非难以逾越的阻碍。自古以来,大陆居民曾源源不断地进入朝鲜半岛,改变着半岛的居民构成,两国居民的交往也颇为频繁。
那么,那些从半岛来到中国的人们,他们及其后代的身份,在历史上又是如何界定的呢?是朝鲜人,还是中国人?对此,曾有过漫长的争议。
就史料来说,清初时,有朝鲜人进入中国的明确记录,不过他们并非非法越境的谋生农民,而是一些协助清军的朝鲜官兵。据记载,一位叫韩云的人归附清朝后,入山海关击败流贼二十万众,立大功,授一等轻车都尉。韩云弟弟韩尼的第四子那秦,曾任黑龙江副都统,是十足的地方大员。17世纪中叶,编入八旗的朝鲜人已多达43个姓氏。这些归入清廷的朝鲜军人,后来都成了旗人,融入汉族或满族,融入历史的长河中。
朝鲜人大量进入中国东北开始于1860年至1870年间,此时朝鲜半岛北部遭受史上少有的连年水患和干旱,民不聊生、饥寒交迫,朝鲜农民遂携家带口,渡过鸭绿江、图们江,到奉天(今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的一些地方寻觅可以种植水稻的土地。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