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面花
巧手捏出“百花图”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粘(rán,方言音)面喜气洋洋,没撮辣子嘟嘟囔囔。”这首民谚,就像一把解读关中人性格的密钥,它道出了关中的地理环境,点出了关中人的性格,也鲜明地指出——面食是当地人一生中无法缺席的角色。跟北方其他地区相比,关中人不仅创造了面食文化,还衍生出了精巧、瑰丽的奇葩——面花。
所谓面花,是以小麦面粉为原料,用手捏出的各式各样的面塑作品,可以食用,也可以观赏。塑形完成后,这些花花绿绿的面馍要在锅中蒸熟,并在重要节日或民俗活动中亮相。我从小生长于关中,这些或拙朴,或雅致,由巧妇捏出的花馍,几乎陪伴我度过了青少年时期。外出工作后多年后,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关中人,居然很少见到飘着浓浓麦香的面花了。

麦花香里说丰年
面花艺术根植于黄河产麦区。秦汉至隋唐时期,关中平原腹地一直是中国政治、文化中心。秦汉以来,关中一直是物产丰饶、文化繁荣的“天府”,孕育了中国最为繁盛的面花艺术。根据现有文献可知,汉唐时期,关中地区制作面花已很流行。唐人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中说的“素蒸音声部”,就是一组捏塑生动的人物乐舞面花。这组面花出现于当时的上层社会,而非普通百姓家。可见,古代面花不仅在乡间流行,而且很可能还颇受官宦阶层欢迎。我国小麦最先在西北种植,关中平原则一直是三秦大地最重要的粮仓,小麦栽培历史比山西、河南、山东等其他产麦区更悠久。图为关中平原麦田丰收的场面。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张韬

本世纪初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去黄河边的陕西合阳县去采风。在当地某景区,我看到了一处露天小摊,一位朴实的妇女正在将各种颜色的面块捏成花、鸟、鱼、虫的模样,造型活灵活现,神态栩栩如生——这就是我多年未见的面花。可惜的是,它们并没有多少人问津,被冷落在路旁一角。时隔多年再次见到面花,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把我又带回了年少时期。现在街头所售的面花是这个家族中的小字辈,要真正窥探其全貌,须要到关中平原的乡间走几趟。我记得,老家亲戚间有互送花馍的习俗,尤其在女儿出嫁的时候,要送一种巧夺天工、有面盆那么大的面花——大花糕。
面花还有五花八门的别名,如礼馍、花馍、谷卷、馄饨、高馍盘等等。关于它的起源,有一种流传较广的说法。民间各种节日中,最初用宰杀牛羊的方式祭祀,随着文明程度的推进,面塑的动物逐渐代替了活的牛羊,成为祭品。有人说,花馍工艺是从女娲“抟土造人”中演化而来的。经过数千年口传心记,一代代心灵手巧的女人不断将其发扬光大。这些没有名气的巧妇制作的面花,融合了绘画、剪纸、刺绣等多种艺术形式。她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把对生活的美好渴望寄托在柔软的面团中。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