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 盛唐遗音宛在耳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11期 作者: 周杨 

标签: 文化遗产   古代生活   文化符号   发明与技术   

一千多年的琵琶,虽难以再发其声,但每一个细节都在传达着历史的韵律,那是一曲曲历久弥新的盛唐遗音。

“严霜满客途,鹤翅长空护我儿。”

“云影明没波间岛,与君别兮长嗟。”

每次提及日本正仓院收藏的唐代乐器,我都会莫名想起《万叶集》中的这两首和歌。前一首,是一位母亲送儿子上遣唐船时所作;后一首,是诗人笠金村替友人之妻代作的送郎歌。

一把唐代的紫檀琵琶
正仓院共藏有五面四弦曲项琵琶,下为其一。琵琶是紫檀做的,上部上弦处的前端,是镶嵌有象牙、鹿角和锡的黄杨木雕。琴面弹拨处贴有皮革,绘《狩猎宴乐图》,并涂了油,但因年代久远,原有的蓝色和绿色已经变成了黑色。琵琶背面装饰有鸳鸯、花草图案。
紫檀木画槽琵琶 唐或奈良时代·8世纪 正仓院(南仓101-2)藏
东京国立博物馆“正仓院的世界——皇室守护传承之美”特展
后期展示(11.6-11.24)

此间的离愁别绪,道出了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艰辛。这歌声回荡于耳畔,使人仿佛能触碰到一千多年前遣唐使们砥砺前行的背影。他们当中的许多人,满怀将盛唐之音带回本土的憧憬与宏愿,日本平安京时期(794-1192年)初期的雅乐家藤原贞敏,便是其一。

责任编辑 / 郭婷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