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 海东万里洒扶桑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11期 作者: 李粹之 

标签: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文化符号   

地处东亚的中日两国,交往由来已久。如果要给两国交流史找一个最佳注脚的话,那么,自公元7至9世纪持续200多年之久的遣唐使,当之无愧。

葬在异国的使者

2004年3月,初春时节的西安还有丝丝寒意,但历史却捎来了喜人的讯息。时任西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的贾麦明先生,在古玩市场上淘到了一块摆摊人捡来的青白石刻。

作为唐帝国的首都和遣唐使的最终目的地,今天的西安修建了数座遣唐使纪念碑,图中的空海纪念碑是其中一座,位于青龙寺。公元804年,空海和尚作为学问僧入唐求法,在青龙寺钻研学问。后来携带大量佛典、诗文回国。电影《妖猫传》正是改编自日本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
供图/图虫创意

经过细致解读,贾麦明惊奇地发现,这方碑刻乃是一方墓志,而它的主人则是在史书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的一位“姓井,字真成”的日本遣唐使成员。

公元7世纪至9世纪,日本先后向唐朝派遣了十几批使团,记载日本这一时期历史的史书《续日本纪》将他们称为“遣唐使”。这些人将唐朝先进的文化不断输送回家乡,成就了中日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为何日本要孜孜不倦地汲取唐朝文化?这要追溯到一场战争。

公元663年,为了攫取朝鲜半岛利益,日本出兵半岛上的新罗政权,与唐朝在半岛中部的白川江口爆发海战,史称“白川江之战”。唐军大将刘仁轨以少胜多,用火攻击毁了日本战船数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日本妄图称霸朝鲜半岛的野心也随之覆灭。当时执政日本的中大兄皇子甚至患上了恐唐症,生怕唐军渡海而来,连忙在沿海各地大修军事工程。

责任编辑 / 安洋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