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来·食 垂“㳄”欲滴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11期

标签: 文化符号   

成语“垂涎欲滴”的意思,几乎人人知晓。但不知的是,“涎”,最早其实是㳄(xián)。

㳄,是一个会意字,本义为口液。

汉代《说文解字》将㳄解释为:“慕欲口液也。”心有所慕欲,口中生津液。所以,后世㳄衍生出涎与羡二字,即㳄与涎,㳄与羡,分别构成古今字。古文字学家张政烺指出,在中古时期,㳄、羡、涎三字经常混用。


今日,涎与羡在汉语中仍时常出现,如垂涎三尺、临渊羡鱼等。涎,沿用了的本义,表口液。羡,则承担了的引申义,表慕欲。但是,它们的古字已基本不用。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