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后期妍丽的富家侍女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10期 作者: 扬眉剑舞 

标签: 古代生活   

明中期以后,随商品经济的繁荣,富家大贾也不拘于礼制的约束,追求“绮靡之服,金珠之饰”。普通男女僭越华服,甚至仆人婢女也衣饰鲜丽,争尚华丽。使女浓妆艳抹,脸上贴以珠翠面花,头挽髽(zhuā)髻、戴珠箍,身穿大红妆花袄儿、青比甲。就如清人叶梦珠在《阅世编·内装》所说:“寝淫至于明末……婢女出使非大红里衣不华。”
明代肖像画中贴珠翠面花儿的侍女
故宫博物院藏

珠翠面花三白妆

如果看大量的传世明代命妇肖像画,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主要角色的夫人,妆面通常较庄重浅淡,或仅施涂白粉和点下唇,或几乎不上妆;但立于一旁捧物侍奉的婢女,往往浓妆华饰,更甚于主人。侍女的妆饰盖过主人一头,这是何故?

原来,由于侍女通常是未成年少女,作为富贵之家的门面,更需赏心悦目的靓妆鲜服,才可彰显主人地位和财力,所以在妆饰上往往也艳丽繁复。从肖像画中可知,明代婢女常常以“三白法”涂抹脂粉,即额、鼻和下颏三部分晕白粉,眼眶和面颊晕涂较浓的胭脂,有时还会贴饰更加华丽的珠翠面花儿。

面花儿延续了唐宋的花钿、珠钿传统,在明代是上下通用的女性妆饰。明初永乐年间制度里,后妃面饰里有“面花”一项,根据等级,所贴数目也不一,皇后为“珠翠面花五事”,妃则是“面花二”。元明散曲里也时有关于“面花儿”的描写,明人郭勋辑《雍熙乐府》中就有“做一个面花儿贴在额头”“做一个面花儿铺翠缕金描,欢喜时贴脸上,烦恼时贴眉梢”等句。
面花儿可以贴额头、眉梢、脸上。小说《金瓶梅》也多次提及面上所贴“面花儿”:“那穿大红遍地金比甲儿,上戴着个翠面花儿的,倒好似卖炊饼武大郎的娘子”“(金莲)戴着两个金灯笼坠子,贴着三个面花儿”。可见当时之流行。
面花儿的材质
有珍珠、铺翠、金丝或综合的珠翠面花几种。
面花儿的数量
从一对到三、五、六枚不等。
面花儿的位置
可以贴在嘴角、下巴、眉梢、眼角、太阳穴、额头等处。
图为明艳的富家侍女妆容
1.明后期侍女的妆容中,眉形仍以极细的弯眉为主。描画时需注意对称,切忌反复描画。胭脂的位置位于苹果肌上方至颧骨的区域,并晕染至上眼睑。
2.“三白法”颇似今天的高光,以白粉点染在额头、鼻梁及下颏。唇以小为美,描画轮廓时可依唇形而定。
在侍女的面妆上,有时还会贴饰更加华丽的珠翠面花儿。如右上图中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幅明代中后期肖像画中的婢女,弯弯细眉,粉面朱唇,在唇角、下巴和两眉梢眼角处各贴饰一枚珍珠,额头上则有一朵花型的珠翠花。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杨凡
梳妆:迦陵千叶
模特:莲漪
服装:汉客丝路
饰品:万宝德

梳辫绾髽髻

侍女最常用的发型是单髻。古时未成年人在头顶常梳髻,又叫角,有“双髻”“脑后髻”几种。婢女丫鬟多是女童或少女,年纪较小者会在两侧各梳一髻;年龄稍长的婢女一般将头发梳成辫,再在头顶绾成鬟,也称髻,用红发带系扎,发带的垂角还会缀以金银饰。明代杂剧所附《穿关》(即登场人物穿戴打扮)中有一种“梅香套装”,梅香即使女,她们的标准妆扮便是“髻、箍儿”。肖像画里的侍女,几乎也都在头顶做单髻。

侍女的简单梳发
首先将头发以耳根位置为界,分为前后两区,再将前区额发中分。
将后区以弧线分为两部分,弧线起于耳根最低点大约至脑户穴,形成前中后三区。
将中区头发编成发辫固定。
前区额发收拢至发辫处,后区头发散开即可。
以红色发带束于发辫根部,并插戴饰品、鲜花。
梳双髻的明代侍女
梳辫后用红发带扎成髽髻

珠箍红衣青比甲

以红发带绾好髻后,再插戴各种饰品。髻上有时插以金银钗,或套一金银小冠饰。额上扎一圈抹额、发箍,尤其喜用用珠络、宝石装饰的“珠箍”,髻边还会插鲜花或绢花,虽不像命妇头面般隆重,但更显活泼俏丽。

责任编辑 / 黄鑫  图片编辑 / 吴西羽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