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不只是游乐

临江山塔
镜头所摄,是桂林的穿山景区。左侧山峰,即是有着30多个岩洞的穿山。穿山对岸,临江有塔山一座,山顶矗立着明代建造的七层六角实心“寿佛塔”。山光塔影于水中参差互现,这玲珑秀美的景致,不知曾吸引了多少南北旅人。“桂林山水甲天下”,所言不虚。
镜头所摄,是桂林的穿山景区。左侧山峰,即是有着30多个岩洞的穿山。穿山对岸,临江有塔山一座,山顶矗立着明代建造的七层六角实心“寿佛塔”。山光塔影于水中参差互现,这玲珑秀美的景致,不知曾吸引了多少南北旅人。“桂林山水甲天下”,所言不虚。
桂林这地儿很早就跟旅游挂上了边,说起来要感谢秦始皇。公元前214年,始皇帝荡平岭南,有鉴于郡县制在全国推行刚满三载,三十六郡运转良好,于是便大笔一挥,将岭南也划分成了三个郡:南海、象、桂林。定名原因或与辖地进贡的特产有关:南海产珍珠,象郡有大象,桂林多桂树。
桂林桂林,桂树成林。不过此桂树非桂花树,而是一种“南方奇木”,《桂海虞衡志》说,它的叶心“有两纹”,树皮、树叶芳香扑鼻,喜欢熏香的屈原大夫,在《离骚》里就曾多次提到“桂”这种香料。可能因为“桂林”一名太过美好,且自带香气,两汉的文人骈客常借用“桂树之林”的意象,表达对美景和游乐的向往,甚至生发出“我所思兮在桂林”的浪漫情思。

刻石为证
脍炙人口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曾一度颇有争论。直到图中这件南宋碑刻在1983年重现于世,答案才最终揭晓。诗文由南宋广西提点刑狱王正功手书,题名《权府经略提刑大中丞公宴贺之诗》,发现地点位于桂林独秀峰读书岩岩壁上方。读书岩曾是南朝文学家颜延之的读书之处,唐大历年间的桂管观察使李昌巙(kuí),欲在独秀峰下兴修学校,除草时意外发现了此地。
脍炙人口的“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曾一度颇有争论。直到图中这件南宋碑刻在1983年重现于世,答案才最终揭晓。诗文由南宋广西提点刑狱王正功手书,题名《权府经略提刑大中丞公宴贺之诗》,发现地点位于桂林独秀峰读书岩岩壁上方。读书岩曾是南朝文学家颜延之的读书之处,唐大历年间的桂管观察使李昌巙(kuí),欲在独秀峰下兴修学校,除草时意外发现了此地。

拓片——唐郑叔齐《独秀山新开石室记》记载了这件事的经过。
用山水教化一方
秦代的桂林郡,包括今广西大部及广东小部。今天的桂林在当时不过是郡中小小一角,后来,汉武帝把这块地方命名为“始安”,直到隋唐以前,桂林都只是个弹丸之县,经济、文化远逊中原。
酷热潮湿的岭南,素有瘴气肆虐的传闻。虽然关于“桂树之林”的辞章写得婉转动人,但抛开想象,真要去那炎荒之地,普通人还是避之不迭。自魏晋开始,将不讨喜的臣子贬谪到蛮荒僻壤,成为统治者惯用的伎俩。那些身负钦命的失意者们,避无可避,一腔热血,满腹才情,只能被践踏在千里之遥的流徙路上。而历经数月,日夜兼程,待到抵达终点时,那些初见桂林的落魄游宦,又会生出怎样的感慨?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