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晋北双长城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10期

娘子关:晋冀门户
夜色下的娘子关显得庄严而神秘,它有三晋门户、京畿藩屏之称,把守着太行八陉的“井陉”西口,晋冀两省在此交界。明王朝为了扼守重要的太行通道,在环形的南部,又顺太行山向南延伸了一段,娘子关就是这段长城上最重要的关口。
夜色下的娘子关显得庄严而神秘,它有三晋门户、京畿藩屏之称,把守着太行八陉的“井陉”西口,晋冀两省在此交界。明王朝为了扼守重要的太行通道,在环形的南部,又顺太行山向南延伸了一段,娘子关就是这段长城上最重要的关口。

内长城“关关相护”
明长城自北京居庸关以东,分为南北两线,入河北、进山西,至晋北偏关附近的老营会合。北线大致沿今山西、内蒙交界处修筑。明王朝对抗北元及随后分裂的鞑靼和瓦剌,都曾把这一带作为前线。可是,一道长城并不够。
明代定都北京,北方危机重重,必须加以重防。于是,扼守京畿的第二道防线——“内长城”诞生了。内长城利用太行山、恒山等高峻的山岭,沿山筑险。在交通要道,建造关隘,或首尾呼应,或互为犄角。而一个个关口的名字,也成为内长城的重要坐标。自东向西依次为:北京的居庸关;河北的易县紫荆关、唐县倒马关;山西的繁峙县平型关、代县雁门关、宁武县宁武关和偏关县偏关。

图为内长城重要一关平型关。此关处于恒山与五台山夹峙的瓶形山岭,守卫一条东西向的古道。航拍的机位位于关外,展现平型关的险要地势和易守难攻。


图为俯瞰平型关关堡的样子。关堡与关楼相伴而生,当年用于驻扎守关将士。如今已演化成功能齐备的村寨聚落,但也保留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坚固的堡墙、残存的瓮城、庙宇戏台的遗迹。
这一座座雄关,扼守的无一不是兵家必争之地。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它们仍饱经战火的洗礼,平型关大捷、雁门关大捷延续了长城的光荣。
一座雁门关,半部边塞史
内长城为明王朝赢得了战略纵深,成为保卫京畿的屏障。不过,位于晋北南缘这道防线,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以前。尤其是威名显赫的“雁门关”。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