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周龙兴之地
发现商遗民遗址
标签:
这里是周人讨纣灭商前的居住地
汉宣帝神爵四年(前58年),右扶风美阳县(今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内掘出鼎一口。官吏们都说应以此宝物祭拜列祖列宗。这时,京兆尹张敞——就是以夫妻恩爱、“张敞画眉”而闻名的那位——提出了异议,平素“好古文字”的他,在一番释读后认为:“今此鼎细小,又有款识,不宜荐见于宗庙。”

这则记载于《汉书•郊祀志》的故事,被一些后人称作是中国最早的金石释读案例。张敞不仅根据铭文推断出此鼎为周王赠予“尸臣”(主事之臣或人名)之物,还提出“大(太)王建国于岐梁,文武兴于丰镐……则岐梁丰镐之间,周旧居也”的观点。
大(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迁都于岐山与梁山,奠定了日后周朝的根基;文王、武王又定都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的丰、镐两城;而今扶风县以东发现的尸臣鼎,证明西安与宝鸡之间的这片沃土,很可能便是从西方一路向东迁徙至此的周人,在讨纣灭商之前,一度栖居的大本营——周原。
上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来到扶风与岐山两县的交界地带,开始着手将周人精心经营的政治中心之一——周原重现于世。1976年,他们在岐山县凤雏村境内,发现了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遗存——甲组基址。三千年前的这座“四合院式”建筑,结构之谨严,超乎世人想象:前后两进,东西对称,入口处有影壁,第一进院落内有面阔六间、进深三间的前堂,第二进院落又被中间的过廊分为东、西两个小院,四周还布设有完备的陶水管道系统。除此以外,基址窖穴内还出土了大约17万片卜骨与卜甲,一举打破了此前“谈甲骨,言必及殷墟”的传统,却也带来了新的争讼:这些甲骨究竟属于谁,周人还是商人?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