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09期
标签: 声音
以“龙树背龛式”造型为典型特征,造就北齐“邺城模式”造像。
—— 2012年,河北临漳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是中国佛教考古重要发现之一。经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2985件(块),时代跨越北魏至唐代,大部分是东魏、北齐时期造像。近期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和合共生——临漳邺城佛造像展”,即展出了其中部分精美造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利群刊文认为,佛教造像样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由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特定系统,造像主体样式,应具备本土的原创性和一定范围内的影响力。在6世纪中叶以后,以龙树背龛式造型为典型特征的北齐邺城新式造像,与北魏后期的造像风格发生质的变化。其上承东魏白石造像的技术传统和构图特征,同时又接受新传入的笈多造像样式,形成全新模式。临漳北吴庄属于北齐国都邺城地区,佛学昌盛,对周边地区有着强大辐射力。

是邺城佛造像独特的题材,主要出现在邺城及周边地区。其背屏立面呈弧扇形,由两株交互缠绕的菩提树构成,层叠的树冠,形成背屏锯齿状或扉棱状的边缘,造像组合周边常有龙、塔、飞天、璎珞等装饰。图为北齐坐佛七尊像,背屏即为透雕双树形,其上飞天捧绳,双龙托佛塔。

“始皇帝”是一种具有谥号性质的称谓。
—— 一般认为,“始皇帝”是秦王政兼并天下后就开始采用的一种“自称”,或是当时天下各地通行的用法。近日,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辛德勇撰文,认为“始皇帝”是一种具有谥号性质的称谓,只有在其死后,才会出现“始皇帝”的叫法。辛德勇剖析《史记》原文,认为嬴政宣布“朕为始皇帝”的前提和出发点,是废除谥法。即他不能容忍在其身后,由儿子和大臣来评定其一生的功过是非。因此,始皇帝实则是取代谥号的称谓。

是4-5世纪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秣菟罗造像艺术。从南海诸国传入南朝齐梁,然后影响到北方地区。其造像风格腰部苗条,眼睑下垂,衣服合身,衣纹流畅。上图为一尊北齐佛坐像,即可见与笈多造像的相似之处。极速体育网址_jrs信号直播_jrs信号直播/朱子浩
中国瓷器使得欧洲分餐制成为可能。
—— 近期,“白色金子,东西瓷都——从景德镇到梅森瓷器大展”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16世纪,中国瓷器走上欧洲神坛,带动了欧洲陶瓷生产者对瓷器的仿制。18世纪初,萨克森公国奥古斯都二世获得成功,即为梅森瓷器。展览内容设计负责人王成兰介绍,中国瓷器对欧洲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是引发了餐桌革命。随着瓷器的流入和其自身瓷器的发展,分餐制和盛大的宴会才有了可能。两个瓷都的交流、融汇,激励了瓷器的发展创新,也推动了人类文明水平的提升。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