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名VS双名 | 一场千年的较量
小时候,我有个挺偏执的想法,认为单字名优雅清冷,双字名土气且累赘,而那些曾在先秦至汉晋之间与我“打过照面”的帝王将相、俊杰英豪,很大一部分都是单字名。于是我对自己的双字名很是鄙夷,不禁想要追本逐源,中国人取名用单字还是双字,到底是如何取舍,又如何演变的?

单名:一看你就很贵
史海溯洄,原来自先秦起,华夏民族的大名就基本由单、双字组成。春秋时看似怪异的几个名字,如秦国将军百里孟明视、孔子之父孔叔梁纥,也都是单字名。只不过,此类称呼包含了氏、名、字三个系统。譬如百里孟明视,百里是家族的氏,孟明是字,名是视。孔叔梁纥,孔是氏,叔梁是字,纥才是他的名。以单字为名,双字为字,是当时社会的主流习俗。
我们不妨来看看当时最高统治者是怎么取名的。在西周东周整个周王世系的近40代周天子中,只有9位是双字名(也叫复名),其中还有好几位是亲兄弟,属于一个爹在特定时期取的名;两汉的28位皇帝(包括被废的),只有3位原本是复名,但即位后也都改成了单名;三国两晋的帝王世系里,也唯有东晋末代被人挟持上位的晋安帝司马德宗、晋恭帝司马德文是复名。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文臣武将,如萧何、韩信、曹参、卫青、霍光;马援、窦宪、马融、班固、荀彧;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陆逊、典韦、程普……也都是单名。
为何单名能如此强势?首先要说到命名的来源。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