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奥斯卡”
发现史前
东北地区的“新居民”
哈民忙哈遗址,位于内蒙古科左中旗舍伯吐镇东南约20公里,西南距通辽市50公里——这样的描述,是否令您对接下来要讲述的这项考古发现感到更加陌生?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放眼更大的地理范畴,位于大兴安岭东南边缘、内蒙古东南部的哈民忙哈遗址,东临吉林、南临辽宁,不在“东三省”内,却又处在广义东北地区的西端。再切近观察,哈民忙哈遗址身居科尔沁草原腹地,那里曾因过度垦植、放牧和持续干旱,而一度地表水干涸、土质严重沙化,“草原”沦为“沙地”。在蒙古语中,“忙哈”即“沙坨子”之意。
然而,正是在如此偏远之地,2010-2013年,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组成联合考古工作队,一举拿下了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的惊天大发现:哈民忙哈遗址内第40号房址中,压埋了至少97具死者骸骨,被学界推为国内罕见的灾难现场型遗址,留下了一桩距今五千余年的史前悬案。
房内压埋着三层白骨
当考古队队长吉平等人将遗址第40号房址重现于天日后,他们被眼前这一大片粼粼白骨震惊了。在深度不到半米,边长仅4米多的圆角方形房址基坑内,凌乱的人骨最多处压埋有三层。有些人骨整体还较完整,有些头骨与肢骨已经散乱。死者姿态除个别可以看出侧身、俯身、仰身外,头向、面向各异,并无明显规律。人骨在室内分布也不均匀,压埋程度西北低、东南高,临近门道处尤多,落差有0.13-0.45米。另外可以注意到,部分头骨和肢骨已被烧黑或挤压变形,应是房顶失火后坍塌砸落在了骸骨之上。
五千多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近百人以如此凄惨的方式,葬身于这座屋舍之中?考古工作者仔细研究了骸骨的体质人类学信息,发现第40号房址内死者(因保留现场,故未将所有人骨取出,仅以现场可识别者计)的平均死亡年龄仅26.27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2。而且,与遗址内其他房址中大量出现的玉器与人骨伴出现象很不相同,这里的人骨旁边几乎没有玉器埋葬。此外,考古人员在人骨上并未发现明显的肢解、创伤、钝器砍砸等痕迹,却在遗址中清理出比例相当高的兔、鼠等草原动物遗骨。这些线索是否意味着,第40号房址内的人骨,是在死后被集中拖入室内的?可能的情形是,一群地位低贱、没有资格佩戴玉器的死者,被集中埋葬在这里,抑或一群因某场瘟疫(例如鼠疫)而突然相继死亡的人,在被摘除了佩玉后,被拉至此地焚尸?五千多年过去,答案已无法确知。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