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直呼其名”
今人的名字,大多只有一个,名字一体,从一而终。古人却不然。有名,有字,有号。而为官的,死后还有谥号。比如宋代文豪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既有名,何必再取字?《礼记·檀弓》说“周道也”。西周时对“士”以上的贵族有一套规定:“子生三月,则父名之”;“男子二十,冠而字”。看来,西周人认为,人生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称呼:成年之前称“名”,行了冠礼即举行成人礼后就得称“字”。
为何不能沿用其名呢?《仪礼·士冠礼》有解释:“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另取字是为了敬名。都是称呼,为何独独要敬名?我们先来看看何为名,何又为字。
北齐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中,对名字有一句经典性解释:“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是用来表示本身,字是解释、补充名的性质与含义,表示德行。比如南宋着名词人辛弃疾,字幼安。怎解?根除病疾,从小自然安康;大唐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原来,名与字就像一对好搭档。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