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书法 | 异域“纹”字在中国


文章出自:中华遗产 2019年第07期 作者: 金作马 

标签: 读史笔记   遗产风景   历史拾遗   文化遗产   

来自西亚的阿拉伯文,随着伊斯兰教进入中国,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建筑、器物上,成为经典的装饰纹样。甚至,还“俘获”了一位皇帝的兴趣,让人不得不去一探究竟。
以书法为纹样
图是烧制于北京珐琅厂的瓷器,器物中央的主体部分,被修饰以一种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都很陌生的文字——阿拉伯文,其意为“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以阿拉伯文书法作纹样的风尚,由来已久,至今仍在流传。

在上海博物馆的古代陶瓷馆中,有一件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出产自景德镇窑的瓷盘,其盘心、盘壁、盘底等多处白色釉面上,用红彩书写了一些外文——来自亚洲另一端的阿拉伯文。

翻译成汉语是:“正如伟大的真主所说的,会赐予人们所渴望的美好生活。”这并非简单的格言,在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中,我们可以找到类似的话语,比如《黄牛章》里说道:“我们的主啊!求你在今世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在后世也赏赐我们美好的(生活)。”

明代官窑烧制的瓷器上,竟堂而皇之地用阿拉伯文“宣传”伊斯兰教经典?!相信在很多今人看来,可用惊世骇俗来形容。然而,在故宫也有一件十分类似的瓷器。它名为白釉矾红彩阿拉伯文、波斯文盘,其盘底外圈用类似的四组阿拉伯文字句写道:“清高尊大的真主说。”盘心则是《古兰经》第17章的一句:“你不要把手完全伸开,以免你变成悔恨受责备者。”无论是盘子的造型、工艺,还是内容、风格,两件瓷盘几乎完全相同,或许是同批次烧制而成。显然,阿拉伯文出现在明代瓷器上,绝非工匠偶然为之。

你若是用“看看哪里还有阿拉伯文”的目光去搜寻博物馆,可能会得到震惊的结果:国家博物馆有明青花阿拉伯文折沿盘,天津博物馆有明青花阿拉伯文器座,青海省博物馆有明阿拉伯文香炉……

责任编辑 / 安洋  图片编辑 / 朱浩 

版权声明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要评论?请先 登录 或者 注册 ,您也可以快捷登录: